2017年第33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活动特征分析
    王鹏 侯金欣 吴朋
    2017, 33(4):453-462.
    [摘要](1695) [HTML](455) [PDF 3.05 M](2240)
    摘要:
    中强地震序列的主震发生后,短时间内受台站距震中较远、尾波干扰和波形重叠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遗漏大量的地震,而地震目录的完整性会直接影响到震后趋势判定和余震序列特征分析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文利用基于GPU加速的模板匹配方法对2017年8月1~12日的连续波形进行扫描计算,检测九寨沟MS7.0地震前后遗漏的地震事件,选取台网目录中信噪比较高的1033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在主震前7天至震后5天期间识别出4854个检测地震事件,为台网可定位目录的3.3倍,除去对台网单台地震事件的修正外,还检测到1797个遗漏地震事件,将完备震级从1.6级降低到1.4级。基于补充了遗漏地震的完整地震目录,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震序列在主震前短时间内出现了地震活动的密集增强,b值也显示为低值状态,可能是深部断层发生破裂之前的加速蠕动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序列的完备震级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b值存在缓慢升高的趋势,未来较长时期内余震序列仍将处于持续衰减的状态。
    2  九寨沟MS7.0地震对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缘活动断裂影响的有限元模拟
    石富强 朱琳 王莹 丁晓光 邱玉荣 石军
    2017, 33(4):463-470.
    [摘要](1655) [HTML](395) [PDF 3.29 M](2037)
    摘要:
    在详细调研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巴颜喀拉地块东北缘三维有限元模型。以九寨沟MS7.0地震同震位错为荷载,模拟计算了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对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缘主要活动断裂加卸载效应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对龙日坝断裂、虎牙断裂、青川-平武断裂西段、迭部-白龙江断裂西段和东段、临潭-宕昌断裂东段,以及处于甘青川交界危险区内的东昆仑断裂东段、塔藏断裂西段,处于六盘山南-西秦岭东危险区的西秦岭北缘断裂东段表现为库仑应力加载;对岷江断裂、塔藏断裂东段库仑应力卸载效应显著。
    3  九寨沟MS7.0地震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及对附近断层影响分析
    朱航 屈勇
    2017, 33(4):471-479.
    [摘要](1543) [HTML](375) [PDF 4.02 M](1933)
    摘要:
    计算和研究了1973~2013年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发生的6次MS≥6.5地震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图像,认为先前发生的6次地震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具有触发作用。九寨沟MS7.0地震发生后,对震中附近主要断裂应力转移的计算结果显示,在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7次MS≥6.5地震的共同作用下,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及龙日坝断裂带库仑应力水平升高,具有触发作用;岷江断裂带处于库仑应力影区内,具有减震效应。
    4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分析
    臧阳 孟令媛 周龙泉 韩颜颜 宫悦
    2017, 33(4):480-492.
    [摘要](1551) [HTML](357) [PDF 3.60 M](1937)
    摘要: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MS7.0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巴颜喀喇块体的东北边界,震中区域构造条件复杂,是巴颜喀喇块体北侧左旋走滑环境向东侧逆冲挤压环境过渡的位置,附近地区历史强震较多。九寨沟地震是一次主-余型地震,余震活动水平较弱,主震发生后短时间内ML≥4.0余震的“等待时间”存在异常,震后较长时间余震活动恢复到正常状态,序列h值、余震视应力等符合主-余型序列特征。序列b值为0.84,G-R关系推测序列最大余震的震级约为ML5.4(MS5.0),8月9日发生的MS4.8地震是目前该序列的最强余震。通过与1970年以来附近地区7级左右地震序列的对比认为,九寨沟地震与1976年松潘-平武2次7.2级地震序列在余震空间位置、发震构造和震源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具备发育为震群型序列的条件。九寨沟地震主震视应力为0.36~0.38MPa,属于应力下调模型,序列余震的平均视应力水平接近龙门山断裂带附近中小地震的平均背景水平。
    5  基于Gutenberg-Richter定律快速估算最大余震震级:以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为例
    解孟雨 孟令媛 申文豪 史保平
    2017, 33(4):493-502.
    [摘要](1729) [HTML](549) [PDF 3.47 M](1960)
    摘要:
    针对九寨沟MS7.0地震之后不同时间段的余震序列目录,利用推定最大余震震级,给出了实际最大余震震级的估计值。结果表明,推定最大余震震级随主震后时间尺度的延长而趋于稳定,且该值与实际发生的最大余震的震级一致。需要强调的是,就九寨沟地震序列而言,当余震数据较为完备时,采用主震后较短时间段内(1~2天)的余震目录就可以较准确地估算出主震区域内可能发生的最大余震震级。实际上,主震后12h(0.5天)的余震数据已完全可以给出最大余震震级的有效下限。此外,计算中我们采用了里氏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的余震目录,结果显示,2种震级类型目录的估算结果完全一致,表明利用推定最大余震震级估算实际最大余震震级的方法不受震级类型的影响。据此,该最大余震震级快速评估方法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我国大陆地区中强震后强余震灾害分析评估中。目前的拟合技术也显示出随着测震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余震识别能力的提高,快速评估方法可以在主震后短时间(<1天)内准确地预测可能发生的最大余震震级。
    6  四川2015速度模型在九寨沟MS7.0地震震源深度测定中的应用
    王同军 黄春梅 舒涛 戴应洪 甘利涛
    2017, 33(4):503-510.
    [摘要](1548) [HTML](420) [PDF 1.65 M](1912)
    摘要:
    利用四川2015模型,选择Msdp嵌入的几种常用定位方法对九寨沟MS7.0地震进行重新定位,比较震源深度结果,并用PTD方法验证合适的震源深度,从而得到较为可靠的震源深度。本文最终判定九寨沟MS7.0地震震源深度为12±2km。
    7  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视应力时空特征
    邱玉荣 刘春 杨宜海 邵辉成 石军 石富强 刘洁
    2017, 33(4):511-520.
    [摘要](1577) [HTML](350) [PDF 2.65 M](2174)
    摘要:
    利用中国测震台网记录到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通过波形分析和反演,获得了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序列的视应力。研究表明:①在震后早期阶段九寨沟地震序列视应力水平较高,主震发生后不到1天视应力开始下降,主震发生1周后基本稳定,略有起伏;②震源区应力状态存在时空分段差异,余震区东南段视应力下降较快,而西北段下降较缓,最大余震发生前,东南段视应力水平略高或相当于西北段,最大余震发生至震后70天,西北段视应力水平高于东南段,这可能与余震区东南段比西北段破裂充分有关;③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震中东南侧视应力较高的区域,高视应力余震位于主震震中两侧靠近端部,与主震双侧扩展端部应力相对集中的结果一致。
    8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前甘肃南部地区视应力变化
    陈丽娟 陈继锋 龚丽文 陈学忠
    2017, 33(4):521-531.
    [摘要](1581) [HTML](322) [PDF 3.55 M](1853)
    摘要:
    利用甘肃省区域台网提供的地震波形资料,计算甘肃南部地区2010年1月~2017年8月ML≥2.0地震的视应力,分析九寨沟地震前甘南地区视应力的时空演化特征,所得结果如下:①ML2.6~3.1、ML2.0~2.5震级段地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九寨沟MS7.0地震前,距震中较近的川甘交界地区的舟曲、文县等地呈现出较为集中的视应力高值异常;②ML2.0~2.5、ML2.6~3.1地震的视应力在大区域范围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有一定差异,ML2.6~3.1地震视应力变化更为明显,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表现为震前显著升高,而ML2.0~2.5地震视应力则在震前一两年内开始下降;③随着区域划分范围向震中靠近,ML2.0~2.5、ML2.6~3.1地震视应力的变化逐渐趋于一致,至震中附近时,2个震级段视应力均表现为“震前几年长时间升高—临震前几个月下降”的同步变化。
    9  2017年九寨沟地震前重力场异常特征提取
    刘芳 祝意青 赵云峰 刘涛
    2017, 33(4):532-539.
    [摘要](1505) [HTML](405) [PDF 4.47 M](2024)
    摘要: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附近,震源机制为走滑型。重力场静态异常和动态异常变化可为研究深地壳结构性质提供重要的物理场信息。本文利用WGM计算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及实测流动重力数据进行小波多尺度分解,分离得到不同深度场源特征的地壳介质横向不均匀性。结果表明,WGM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和实测重力数据的小波多尺度结果较为一致,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九寨沟地震发生在区域重力场的四象限分布中心位置,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对于深入认识潜在地震危险性趋势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10  九寨沟7.0级地震前地壳水平形变状态与变化
    杨博 梁洪宝 赵静旸 占伟 杨国华
    2017, 33(4):540-548.
    [摘要](1530) [HTML](369) [PDF 7.52 M](1854)
    摘要:
    利用1999~2015年流动GNSS观测资料及处理结果,分析了九寨沟MS7.0地震前区域水平形变场及其变化,得到以下认识:①九寨沟MS7.0地震震源区在汶川8.0级地震之前为右旋剪切形变,汶川地震之后为左旋剪切形变;②2011年以来震源区左旋剪切形变持续较弱,较大的左旋剪切形变位于其西南;③震源区最大剪切应变、最大主应变、最小主应变均较弱;④九寨沟地震的发生与汶川地震的发生与否有一定的关系方面,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处在闭锁时段时则有所抑制或推迟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一定程度的解锁则有助于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或促使发震时刻有所提前;⑤距震中近70km的SCSP站出现了7.1mm的南向同震位移,其他连续站未发现同震位移。
    11  九寨沟7.0级地震前后地壳形变时空演化特征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徐东卓 尹海权 朱传宝 孙非非
    2017, 33(4):549-562.
    [摘要](1558) [HTML](400) [PDF 7.20 M](2051)
    摘要:
    基于九寨沟7.0级地震前后,震中区周缘和巴颜喀拉地块周缘的跨断层观测、大面积水准测量、地震活动性等资料,利用断层三维活动量参数和水准平差计算方法,综合分析了地震前后区域地壳形变以及巴颜喀拉地块整体性运动与地震间的关系。结论如下:①九寨沟地震前后,远场的西秦岭构造区、六盘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上的跨断层流动场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震中区域的形变并不显著;②由巴颜喀拉地块周缘的断层异常活动和地震活动性分析可知,巴颜喀拉地块整体性的SE向顺时针加速运动,造成了九寨沟地震震中区域的应力积累,同时,包括芦山地震在内的几次强震对九寨沟地震有一定促震作用;③九寨沟地震后,区域应力积累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应力可能会在“三岔口”区域加速积累。
    12  新10井水位对九寨沟MS7.0、精河MS6.6地震同震响应
    向阳 孙小龙 高小其 李娜
    2017, 33(4):563-574.
    [摘要](1812) [HTML](339) [PDF 4.05 M](1803)
    摘要:
    基于新10井水位对九寨沟MS7.0、精河MS6.6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别利用水震波和潮汐分析法,反演得到了新10井水位在地震波作用期间和地震波作用前后含水层参数特征,探讨了2次地震引起的新10井同震响应变化机理。结果表明,新10井水位对九寨沟地震和精河地震具有不同的同震响应形态,利用水平流模型反演所得的新10井含水层渗透系数,在九寨沟地震时为61m/d,而在精河地震时为147m/d,表明地震波作用导致水平向的渗透性增强;利用垂向流模型反演得到的新10井含水层渗透系数,在2次地震之前约为49×10-5 m/d,而在地震之后约为18×10-5 m/d,表明地震波作用导致垂直向的渗透性减弱。因此,新10井水位的同震响应变化与地震波引起的含水层渗透率的改变有关。
    13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前成都台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分析
    何畅 廖晓峰 祁玉萍 邱桂兰 任越霞
    2017, 33(4):575-581.
    [摘要](1611) [HTML](342) [PDF 3.66 M](1787)
    摘要: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S7.0地震,成都地震基准台距此次地震震中约255km,震前该台地磁谐波振幅比出现趋势性异常。对成都台GM4磁通门磁力仪秒数据进行谐波振幅比计算,结果显示,谐波振幅比在九寨沟MS7.0地震前表现出下降—转折—恢复上升的异常变化形态,地震发生在异常恢复期,同时,异常表现出由长周期向短周期迁移、SN向与EW向变化不同步的特征,芦山MS7.0地震前成都台地磁谐波振幅比亦呈现了相似的异常变化特征。
    14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九寨沟地震建筑物震害定量评估
    袁小祥 王晓青 丁香 窦爱霞 王书民 丁玲
    2017, 33(4):582-589.
    [摘要](1826) [HTML](509) [PDF 4.55 M](2029)
    摘要:
    利用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震后获取的无人机影像,结合地面震害调查资料,分析各类建筑物震害特征,建立建筑物震害无人机遥感解译标志;选取地震灾区漳扎镇(部分区域)和荷叶寨2个区域作为研究区,进行了无人机遥感建筑物震害提取,基于遥感震害指数进行了震害定量评估,并与现场建筑物震害调查统计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显示,遥感解译建筑物震害与实际震害程度相吻合,表明利用震后快速获取的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可以较为准确地识别建筑物震害,进而为地震灾害定量评估和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15  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九寨沟7.0级地震道路震害评估
    陈子翰 窦爱霞 王晓青 吴玮莹 王书民
    2017, 33(4):590-601.
    [摘要](1740) [HTML](546) [PDF 9.82 M](2122)
    摘要: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引发贯通重灾区的S301省道、Z120县道多处损坏,给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带来较大困难。利用高分辨率无人机和卫星影像可以对道路震害情况进行评估。本文首先对道路震害进行破坏类型和破坏等级的划分,针对不同分辨率影像所表现的道路破坏特征,建立各破坏等级、各损坏类型的解译标志,并完成灾区遥感图像覆盖范围内主要道路震害的研判与评估。经统计分析,研究区域共出现110处明显破坏,其中,68处为部分损坏,42处为完全损毁,道路整体破坏严重。
    16  基于手机位置数据的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人流分析
    李东平 黄乐 陈海鹏 刘倩倩
    2017, 33(4):602-612.
    [摘要](1650) [HTML](416) [PDF 6.68 M](2053)
    摘要: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震后,浙江省地震局利用大数据采集了1031.99万条手机位置记录和4.46万个空间格网位置。本文结合24hr连续定位的手机数据,使用手机位置数据分别对九寨沟灾区人口从时间和地理维度上进行了量化分析,估计了多维人口分布的偏差,同时,探讨了剔除微观误差数据用户来估算灾区通讯基站退服分布的方法。该项工作为震后快速获取灾区人口实时动态分布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地震灾害评估提供了较准确的依据。
    17  基于微博数据挖掘的九寨沟7.0级地震灾情时空特征分析
    曹彦波 毛振江
    2017, 33(4):613-625.
    [摘要](1584) [HTML](444) [PDF 5.72 M](1545)
    摘要: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震后数小时里,大量与地震相关的信息广泛传播,互联网社交媒体高度关注,九寨沟地震成为最热议话题。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获取了距震中200km范围内震前、震后24h的微博数据,通过对数据清洗、分类和挖掘,分析了此次地震微博的数量、灾情分类、词频统计、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等特征,同时与实际灾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震后社交媒体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分析提取地震灾情关键信息,有助于对灾情的宏观把握,对救灾决策部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是解决震后灾情获取难度大、覆盖小、时效性差等问题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18  九寨沟7.0级地震松潘至九寨沟震害特征及分析
    鄢兆伦 彭小波 李曙光 洪海春
    2017, 33(4):626-638.
    [摘要](1600) [HTML](441) [PDF 6.92 M](2012)
    摘要:
    对九寨沟7.0级地震松潘至九寨沟各烈度区的房屋结构特点和震害特征进行了分析。该地区新建建筑(尤其是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良好,砖混、砖木等结构整体性较差,地震中损坏普遍。通过计算分析震害指数后发现,框架结构震害指数远小于土木、砖木结构;在Ⅵ度区框架结构震害指数普遍为0,随烈度增加,框架结构的震害指数快速增加,而增加幅度逐渐减小。此外,探讨了缺乏建筑物的地区以及建筑物结构为单一框架结构地区的烈度评定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对今后的地震现场工作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19  九寨沟7.0级地震甲蕃古城震害特征研究
    洪海春 李曙光 彭小波 鄢兆伦
    2017, 33(4):639-646.
    [摘要](1443) [HTML](397) [PDF 5.57 M](1766)
    摘要:
    在九寨沟7.0级地震现场震害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甲蕃古城及其周边出现的崩塌和滑坡、玻璃固定窗的破损和局部倒塌、片石砌体结构房屋倒塌、房屋开裂破坏等典型震害特征,分析了鞭梢效应等,探讨了改善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构造措施和Ⅷ度区的烈度评定方法及依据等,以期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减轻震害损失以及烈度评定等提供参考。
    20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应对及甘肃灾区震害特点和启示
    石玉成 景天孝 高晓明
    2017, 33(4):647-654.
    [摘要](1732) [HTML](426) [PDF 1.27 M](2022)
    摘要:
    从地震紧急处置程序、信息报送、灾情调查与烈度评定、震情监视与趋势判定、应急宣传等方面介绍了甘肃省地震局在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后的应对过程和工作成效,揭示了甘肃灾区的震害特点并得出了相应的启示,归纳总结了甘肃灾区震后恢复重建的对策措施。
    21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地震烈度评估中的应用——以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
    许建华 张雪华 王晓青 杜晓霞 袁小祥
    2017, 33(4):655-662.
    [摘要](1848) [HTML](441) [PDF 3.98 M](2038)
    摘要:
    以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通过阐述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相关原理,说明该技术在地震烈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使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不仅能够直观地、全方位地展示震害信息,同时,还能对裂缝、滑坡等几何信息进行量测,为烈度评估等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
    22  2017年8月9日精河6.6级地震序列重定位与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刘建明 高荣 王琼 聂晓红
    2017, 33(4):663-670.
    [摘要](1662) [HTML](375) [PDF 2.65 M](2388)
    摘要: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观测报告,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精河MS6.6地震序列ML≥1.0地震的震源位置,综合分析了此次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主震震中为44.2639°N、82.8294°E,震源初始破裂深度为17.6km;地震序列总体沿近EW(273°)向单侧扩展,展布长度约20km;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为7~17km;沿余震走向的深度剖面显示,主震向西10km范围内,余震震源有逐渐变浅的趋势,余震序列中尾端向SW方向偏转的地震震源较深;垂直于地震序列的深度剖面显示,地震序列自北向南呈现逐渐加深的变化特征,表明发震断层面倾向为S倾。综合考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给定的震源机制解以及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推测,精河MS6.6地震发震构造可能为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东段。
    23  新疆精河MW6.3地震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研究
    李瑶 万永革 靳志同 黄骥超 刘兆才 杨帆
    2017, 33(4):671-681.
    [摘要](1593) [HTML](386) [PDF 5.31 M](2256)
    摘要:
    利用精河MW6.3地震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了精河地震产生的位移场、应力场、周围主要断层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以及主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结果表明:①精河地震产生的地表隆升最大值约为6.6cm,沉降最大值约为1.8cm;水平位移方向呈现震中南北侧向震中汇聚、震中东西侧向外“流出”的特点。②精河地震产生的水平面应力场展布南北侧物质主要受到指向震中的拉张力作用,东西两侧物质主要受到因震中过剩物质东西向排出而导致的东西向挤压力作用。③震中西侧距震中约20km的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中段和震中东北部距震中约50km的四棵树-古尔图南断裂西段的库仑应力加载均大于0.01MPa,即2处为地震危险区。④在震源深度为8~12km的余震事件中,约有85.5%处于库仑应力加载区,即受到主震的的触发作用;在深度为4~8km的余震事件中,约有87%受到主震的应力触发作用。
    24  2017年精河MS6.6地震序列及震源特征初步分析
    姜祥华 韩颜颜 杨文 孟令媛
    2017, 33(4):682-693.
    [摘要](1509) [HTML](377) [PDF 2.15 M](2258)
    摘要:
    2017年8月9日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MS6.6地震,震中44.3°N、82.9°E,震源深度11km,精河地震发生在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附近,基于远震波形记录反演的震源机制为逆冲型,地质调查结果显示主震破裂未出露地表。利用地震精定位研究余震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余震展布与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的走向基本吻合,且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西侧,单侧破裂特征明显,余震的深度集中在5~15km。基于M-t图分析序列的衰减特征发现,截至2017年8月20日,序列中ML2.0、ML3.0余震相对丰富,衰减基本正常。G-R关系给出的b值为0.54,外推最大余震震级为MS5.6,h值为2.17,均显示该序列为主-余型。MS≥4.0余震的等待时间与发生时间较好地满足双对数线性关系,同样为主-余型地震的特征。断层面上静态滑动量分布相对单一且集中,最大滑动位于沿倾向10km处附近,与地质调查主震断层未出露地表的结果一致,同时也表明主震破裂较充分。基于数字波形资料计算出的余震视应力与震级间很好地符合指数关系,扣除震级变化影响后的序列视应力未出现显著高值,也表明此次破裂的能量释放比较充分。
    25  用PTD方法测定2017年精河MS6.6地震序列的深度
    宋秀青
    2017, 33(4):694-702.
    [摘要](1591) [HTML](354) [PDF 2.85 M](1786)
    摘要:
    2017年8月9日精河发生MS6.6地震,随后发生一系列余震。本文采用PTD方法和新疆测震台网分析的震相数据,基于新疆“2015地壳速度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得到MS6.6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MS≥2.5余震深度为9~18km。所有震相数据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目数据库。
    26  2017年精河6.6级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和发震构造
    白兰淑 刘杰 张莹莹 吴清 安艳茹
    2017, 33(4):703-711.
    [摘要](1647) [HTML](399) [PDF 4.22 M](2616)
    摘要: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的数据对2017年8月9日精河6.6级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截至2017年8月14日16时,共获得209个余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呈近EW向或NWW向分布,余震区长约50km,宽约17km。余震分布在主震的西侧,推断此次地震单侧破裂。余震震源深度为1~25km,其中,震级较大余震深度为8~17km。精河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随时间呈起伏状衰减,震后2天内比较活跃,此后出现较快衰减。随时间推移,余震区呈现中西部衰减慢、东部衰减快的特点。此次地震震中距2011年精河5.0级地震震中21km,相比2011年精河地震,其震源更深,震级更大,但震源机制解相近,均为逆冲型。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为此次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大。
    27  2017年8月9日精河6.6级地震前LURR异常时空演化特征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 王海涛 张永仙 刘月 唐兰兰 魏芸芸
    2017, 33(4):712-720.
    [摘要](1491) [HTML](371) [PDF 3.16 M](1865)
    摘要:
    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2017年8月9日新疆精河6.6级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演化特征和异常区的孕震积分时程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精河6.6级地震前,研究区出现了明显的加卸载响应比高值异常区域,异常区呈现环状特征;而且,异常区域随时间逐渐向震源附近迁移,异常演化过程中异常区域内部和周围发生了6次5级以上地震,其中,2次6级地震发生在异常高值减弱过程中,异常峰值到发震的时间分别为11、22个月,大于以往研究的理论发震时间,这可能是受构造应力区域性特征影响的缘故。
    28  2017年精河6.6级、库车5.7级地震前“库米什地震窗”异常特征分析
    张琳琳 敖雪明 聂晓红
    2017, 33(4):721-727.
    [摘要](1424) [HTML](318) [PDF 1.46 M](1928)
    摘要:
    2017年8月9日新疆精河6.6级、9月16日库车5.7级地震前“库米什地震窗”均出现异常。为了对该异常指标作出评价,对新疆库米什地震台2008年1月~2017年9月微震观测记录进行普查,分析在S-P≤10s范围内ML≥1.0小震的月频次,定义小震月频次≥54次为“库米什地震窗”的异常标准,统计“库米什地震窗”异常与附近中强地震间的对应关系,并对其进行预测效能评价。结果显示:①“库米什地震窗”分别在精河6.6级、库车5.7级地震前3.3个月、0.5个月出现异常;②“库米什地震窗”2008年以来出现7组异常,分别对应了天山中部地区6次5.5级以上地震,优势发震时间为6个月;③“库米什地震窗”的异常形态表现为高值—低值—发震或高值—发震,异常的对应率为6/7,R值评分为0.45,预测效能评价较好。
    29  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前钻孔应变异常特征分析
    赵彬彬 高丽娟
    2017, 33(4):728-740.
    [摘要](1474) [HTML](360) [PDF 4.61 M](2036)
    摘要:
    利用形态分析法对天山中段钻孔应变资料进行分析,认为2017年8月9日新疆精河MS6.6地震前天山中段钻孔应变出现明显的短期异常及临震异常。研究结果表明,精河地震发生前,天山中段9套钻孔应变资料中有5套出现异常现象,其中,2项短期异常,3项临震异常;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压缩-拉张变化、压缩速率变快、高频抖动信息、规律性脉冲及周期性台阶变化等;钻孔应变异常中,如果多套钻孔应变资料在同一时间段均出现异常,要重点关注极大应变方向重合区域;此次震前异常出现的时间顺序在空间上与天山中段断裂走向基本一致。
    30  新疆精河6.6级地震前温泉水平摆异常特征分析
    许璐 张智慧 邢喜民
    2017, 33(4):741-748.
    [摘要](1516) [HTML](353) [PDF 2.22 M](1807)
    摘要:
    2017年8月9日新疆精河发生6.6级地震,本文以温泉台水平摆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温度、水位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水平摆NS向倾斜量滞后气温约114天,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20195;EW向倾斜量滞后气温44天,相关系数为0.8449978;NS向倾斜量滞后水位约17天,相关系数为-0.6886279。然后,利用回归分析,选取适当的回归模型剔除温度、水位对温泉台水平摆观测数据的影响。最后,对回归残差序列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精河6.6级地震前温泉台水平摆倾斜量的异常特征为:①NS分量自2015年10月29日之后的年变畸变,精河地震发生后,于2017年8月11日转向N倾,异常结束;②EW向倾斜量自2016年5月13日起出现持续E倾变化,截至地震发生时E倾幅度达0.88″。
    31  2017年精河MS6.6地震前重力变化特征分析
    艾力夏提·玉山 李瑞 刘代芹 王晓强 朱治国 李杰 刘立人 苏力坦·玉散 陈丽
    2017, 33(4):749-756.
    [摘要](1467) [HTML](317) [PDF 4.66 M](1834)
    摘要:
    利用新疆地区北疆测网2015~2017年观测的共4期流动重力资料,分析研究区半年、1年尺度重力变化特征,并采用小波分解方法,对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前重力变化异常进行分解,分离了不同深度的重力异常。结果表明,震中附近的精河地区从2015年开始一直处于重力负值变化,同时,震中周围的重力正值变化集中区逐步向震中地区迁移,地震发生前震中以南60km处出现重力变化零值线,并且零值线两侧的重力累积变化量达到70μGal。小波分解后,4阶细节图较好地反映了精河地震前的重力异常,其与地震孕育发生有较好的对应性。
    32  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
    张治广 张璇 张元生 王在华
    2017, 33(4):757-763.
    [摘要](1641) [HTML](353) [PDF 2.88 M](1710)
    摘要:
    利用相对功率谱方法对风云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发现精河MS6.6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前兆异常。异常时空演化特征为2017年7月12日在北天山地震带中、东部和阿尔泰地震带中部开始出现相对功率谱高值聚集现象,随后幅值和面积逐渐增大,持续至7月27日异常面积和幅度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弱,2017年8月14日后基本恢复正常,异常持续大约1个月,8月9日在异常区域边缘发生精河MS6.6地震。地震震中所在的北天山地震带平均相对功率谱值时序变化特征与异常区域时间演化过程类似,地震发生在平均相对功率谱由最大值恢复至正常背景值的过程中。
    33  2017年精河MS6.6地震前地磁异常特征分析
    艾萨·伊斯马伊力 黄恩贤 高丽娟
    2017, 33(4):764-770.
    [摘要](1593) [HTML](394) [PDF 2.59 M](2011)
    摘要:
    2017年8月9精河发生MS6.6地震,距震中300km范围内的温泉台、克拉玛依台、乌鲁木齐台捕捉到此次地震前的地磁异常信息,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论如下:①地磁谐波振幅比反应了观测点深部电阻率变化,2016年呼图壁MS6.2、此次精河MS6.6地震均发生在克拉玛依台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下降之后的转折和恢复阶段;②震前83天、21天沿北天山断裂带分布的地磁台站逐日比和加卸载响应比均成组出现超限的高值,且异常高值的空间分布与震中位置有一定关联;③全国大陆地磁台站震前34天出现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且异常集中于震中附近。
    34  2017年8月9日精河6.6级地震烈度分布与房屋震害特征分析
    常想德 孙静 李帅
    2017, 33(4):771-780.
    [摘要](1635) [HTML](515) [PDF 6.83 M](2106)
    摘要:
    通过对2017年8月9日精河6.6级地震灾区内共计355个调查点的实地调查,确定了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灾区最高烈度为Ⅷ度(8度),灾区面积15623km2,灾区总人口487696人,其中,受灾人口133695人,地震共造成36人受伤;对各烈度区内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现象进行了整理,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抗震能力与震害原因,结果显示,土木结构房屋倒塌及屋檐塌落是导致人员受伤的主要原因;砖木结构房屋缺乏抗震设施,破坏形式多样;砖混结构房屋在高烈度区破坏较重;框架结构房屋主体完好但填充墙普遍出现破坏。安居富民房屋抗震性能良好。
    35  2017年8月9日精河6.6级地震灾害损失及灾后恢复重建经费评估
    阿里木江·亚力昆 常想德 孙静 李帅 胡伟华
    2017, 33(4):781-788.
    [摘要](1459) [HTML](464) [PDF 1.36 M](1811)
    摘要:
    2017年8月9日新疆精河发生6.6级地震,地震造成36人受伤,各类房屋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实地抽样调查,按照国家标准的原则和方法,评估出此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429964万元,灾后恢复重建经费约需538461万元。
    36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断层三维动画自动生成——以九寨沟7.0级、精河6.6级地震为例
    王青平 叶应树 郑韵 林岩钊 张树君
    2017, 33(4):789-797.
    [摘要](1759) [HTML](494) [PDF 6.03 M](2226)
    摘要: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断层三维动画自动生成系统以地震应急实际需求为导向,根据震源机制解提供的断层走向、倾角和滑动角,通过对断层模型进行三维建模,建立断层控制点的运动方程,利用动画自动生成技术,生成发震断层的三维演示动画。利用该系统制作了九寨沟7.0级、精河6.6级地震的三维运动动画。该系统自动产出的断层三维动画,可在地震应急期间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展示直观的断层运动过程,并且结合余震分布等信息可为震后趋势的判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37  九寨沟7.0级、精河6.6级地震应急视频会议系统应用及问题探讨
    林向洋 郑通彦 姜立新 吴天安 高小跃
    2017, 33(4):798-811.
    [摘要](1551) [HTML](364) [PDF 4.24 M](1622)
    摘要:
    总结了九寨沟7.0级、精河6.6级地震应急不同时期的指挥部视频会议应用特点,分析了出现的画面声音卡顿、控制失步等问题。结合测试实验结果,探讨了影响视频会议质量的原因。为进一步加强震后应急视频会议保障服务能力,提出了建立视频会议服务质量标准、规范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标准和丰富震后通讯手段等建议。
    38  《中国地震》第33卷(2017)总目录
    2017, 33(4):812-819.
    [摘要](1194) [HTML](0) [PDF 374.77 K](1468)
    摘要: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