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39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GNSS测得的大地震前兆水平形变
    顾国华
    2023, 39(4):721-731.
    [摘要](255) [HTML](399) [PDF 3.57 M](859)
    摘要:
    以21世纪全球各具特色且最典型的6次大地震,尤其是巨大地震前后GNSS观测得到的地壳水平形变为重点,回顾探寻前兆形变,探索地震预测预报。6次地震为:2008年汶川8.0级、2010年智利8.8级、2011年东日本9.0级、2015年尼泊尔8.1级、2016年日本九州岛7.3级地震及2023年土耳其7.8级双震。地壳形变是物理问题,区域参考框架是利用GNSS连续观测研究前兆位移物理问题的基本前提,而同震水平位移是探寻前兆形变的关键现象。大震前震中及其附近既无明显的垂直位移积累,也无明显的水平剪切位移积累。大地震震中及其附近前兆水平位移主要有两种形态,水平位移达到峰值或为闭锁; 但近震中震前介质已非弹性,仅远场介质为弹性。GNSS观测结果表明震前震中主要为水平挤压,震时产生剪切破裂,这与岩石破裂实验结果一致,因此“压-剪”(弹性)回跳模型符合GNSS观测结果,但至今仅获得少数地震短临前兆形变观测结果。GNSS依然是探索地震预测的主要观测手段,但由于与地震断层破裂临界状态密切相关,利用各种观测技术探索地震断层破裂的临界现象,即地震短临前兆,是突破地震短临预报的关键,仍需要利用多学科各种观测技术。
    2  基于4种技术方法的地下流体资料预报效能探讨
    胡小静,付虹,张翔,李琼,高文斐
    2023, 39(4):732-741.
    [摘要](187) [HTML](387) [PDF 1.99 M](835)
    摘要:
    分别采用阈值法、速率变化法、趋势转折法和破年变法4种方法,对昭通地区全部地下流体观测资料进行预报效能R值定量计算。针对预报效能较好的测项,依据异常特征和水化学特征,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这些异常产生的孕震机理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昭通地区大多数流体异常的最佳预测时段在3个月以内,尤其是速率类异常和趋势转折类异常在出现转折后,具有较好的短临预测意义; 11个测项的预报效能R>R0,可作为滇东北地区日常跟踪的重点测项; 推断认为大多数异常属于大气降水产生的流体力作用诱发的浅层前兆异常。
    3  应急管理新体制下京津冀地震巨灾应急协同机制关键问题研究
    刘晓静,王慧彦,王建飞
    2023, 39(4):742-750.
    [摘要](179) [HTML](375) [PDF 1.19 M](911)
    摘要:
    地震巨灾应急协同机制对于提升地震巨灾应急能力、保障震后救灾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应急管理新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之前应急协同主体多、成本高的问题,提高了应对复杂多变巨灾事件的能力,但仍在跨区域应急的指挥权归属、深度协同、应急协同研究的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在诠释地震巨灾应急协同机制内涵的基础上,以京津冀区域为例,剖析新体制下京津冀三地由于地域空间临近性、生命线工程依存性、经济发展一体性所共同面临的地震巨灾应急协同需求,梳理京津冀地震应急协同机制构建中上述三个关键性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重点强调并展示了情景构建方法“风险-情景-任务-需求-协同”研究框架对化解关键性问题的重要性,可有效克服以往依靠部门间磨合缓慢提升协调和救援效果的弊端,提升未来地震巨灾应急管理工作效果,提高国家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水平。
    4  基于人机工程学原则的地震公共标志有效性评估与建议
    彭麦福,王慧彦,刘晓岚
    2023, 39(4):751-760.
    [摘要](113) [HTML](461) [PDF 1.12 M](796)
    摘要:
    基于标志的人机工程学原则,对GB/T24362—2009中地震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评估,结合理解率、熟悉度、物理相符性、概念相符性的测试数据,评估本标准中的标志符号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评估标准,重点分析该标准中高理解率标志和低理解率标志的影响因素,探讨物理相符性、概念相符性和熟悉度影响标志理解率(P<0.001)的机制机理。通过对测试数据的研究发现,物理相符性和熟悉度是影响标志理解率的最大因素,进而得出提升标志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标志图形的物理相符性、概念相符性和熟悉度的结论。最后结合人机工程学原则对GB/T24362—2009中的部分理解率较低的标志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改良设计建议。
    5  社会救援组织人员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尹香菊,王书哲,黄义明,钱洪伟
    2023, 39(4):761-773.
    [摘要](114) [HTML](464) [PDF 1016.39 K](691)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应急领域深度融合,为适应信息技术的更替,提高救援人员对信息的掌握能力,本文通过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探究适用于社会救援组织人员的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表明:社会救援组织人员的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由灾害信息意识、灾害信息知识、灾害信息能力、灾害信息心理和灾害信息法律与道德5个维度和16个观测指标构成,指标体系的拟合度良好,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利用该指标体系可以评估救援人员对信息的把握能力,对救援人员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6  基于建筑物与POI数据的人口空间化研究
    李金香,谭明,古力孜帕·木拉提,李波,张金燕
    2023, 39(4):774-784.
    [摘要](118) [HTML](393) [PDF 2.19 M](907)
    摘要:
    人口数据是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的基础,准确的人口空间分布信息对提高应急灾情评估的准确度和开展高效的应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建筑物空间分布、POI(兴趣点)、路网与人口统计等数据,基于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人口空间化模型,实现了人口统计数据基于规则格网的更为精确的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①建筑物空间分布能较好地反映人口的宏观分布特征,但是对于人口分布细节特征的刻画,则是以POI数据来反映人口的微观分布特征效果更为理想; ②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由城镇向乡村区域递减的趋势明显,中心城区、周边城镇、偏远乡镇之间的人口密度差异巨大。基于建筑物与POI数据的人口模拟值与实际值的偏差较小,数据精度符合实际情况,可为灾情研判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7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单体建筑物震害评估方法
    孟雅湉,熊永良,郭红梅,张莹,赵真,江雪梨
    2023, 39(4):785-794.
    [摘要](141) [HTML](361) [PDF 1.85 M](692)
    摘要:
    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单体建筑物震害评估方法。以四川地区为例,通过改进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建立评估模型,输出评估区域内不同结构类型单体建筑物在各震害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破坏等级,并通过实际算例分析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评估单体建筑物震害情况。
    8  基于小波变换的长周期桥梁选波方法研究
    李晓莉,赵月敏,邹积娜,王东升
    2023, 39(4):795-809.
    [摘要](125) [HTML](387) [PDF 2.63 M](780)
    摘要:
    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的选取对长周期大跨度桥梁影响显著。本文基于规范目标谱,以MATLAB为依托,通过选取最优小波基并利用小波系数迭代法实现频域调整,使地震波反应谱不断逼近给定目标谱,最后结合相对误差和长周期拟合参数两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选取适用于长周期大跨度桥梁的时程分析地震波,提出长周期桥梁全过程批量选波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奉节长江大桥,与基于时域调整方法的Seismo Match选波软件对比选波效果,并将选波结果应用于背景桥梁的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本文选波方法所得结构关键截面响应与软件选波所得响应在横桥向和竖桥向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方法可为长周期大跨度桥梁时程分析选波提供参考。
    9  贵州西部多流域水库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杜兴忠,左可桢,段龙飞,赵翠萍
    2023, 39(4):810-820.
    [摘要](174) [HTML](367) [PDF 10.97 M](685)
    摘要:
    使用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贵州西部多流域水库区地震目录和震相报告,采用波速比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得到了该地区的地震位置和三维vpvsvp/vs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的地壳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不同大地构造变形分区展现出不同的速度结构特征。在10km以上深度,横穿黔西中部NW向的威宁构造变形区显示出显著的低速异常条带,揭示了威宁—水城深大断裂带的影响深度和范围。受库区岩性和流体渗透的影响,0km深度的速度结构显示普遍的低波速和高波速比特征,包括夹岩、平寨、光照和马马崖水库区域。重定位后,地震的空间分布勾勒出大量隐伏断层的几何展布特征,结合三维速度结构,推测该区域的地震活动与水库周围的断层活化有关。
    10  山西活动断陷带主要断层垂直形变分段特征
    李惠玲,李冬梅,李颖,陈永前,陈慧,高云峰,魏凯艳
    2023, 39(4):821-831.
    [摘要](192) [HTML](382) [PDF 2.66 M](878)
    摘要:
    断层运动方式与滑动速率是断层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判定的重要参数。本文基于山西断陷带多年积累的跨断层水准观测资料,在处理与重构的基础上采用断层活动性分析方法,基于构造分区给出各构造区主要断层现今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主要断层在观测期内以继承性正断运动为主,各盆地断层运动特征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南、北两段的垂直活动量明显大于中段,其中,忻定盆地累积变化量值最小。从断层垂直活动速率来看,五台山断裂、系舟山山前断裂、唐河断裂和霍山山前断裂跨断层测段活动速率明显低于全区水平; 受长期构造应力加载及区域中强地震影响,各时段断层运动也存在差异变化,下达枝、亭旨头、太原、广胜寺等部分跨断层测段表现出明显的断层逆继承运动、断层相对闭锁等特征。
    11  基于随机振动模型的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及其在广西灵山M6 3/4地震中的应用
    陈刚,李茂峰,李克华,唐勇,张清,马桂芳,申文豪,姜文亮
    2023, 39(4):832-844.
    [摘要](101) [HTML](378) [PDF 8.44 M](639)
    摘要:
    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县平山镇东南罗阳山附近发生M6 3/4 地震,该地震是华南大陆自有地震记载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本研究收集整理了灵山M6 3/4 地震的地质资料、活动断层探测最新成果等,选取适当的研究区域,利用随机振动有限断层模型计算区域内网格点的峰值加速度(PGA)及峰值速度(PGV)等参数,并且加入浅层横波速度结构V30s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最终得到此次地震的地震动分布并分析了地震动特征。本研究将模拟结果与野外调查烈度数据和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模拟结果与调查烈度值和衰减关系在整体衰减特征、极震区的分布等方面均符合较好,模拟结果可为该地区未来地震危害性评估提供依据。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流程亦可应用于本地区地震烈度速报,为震后应急救援及决策指挥提供帮助。
    12  泸定M6.8地震同震重力与形变效应模拟研究——闭锁剪力孕震模式的新证据
    金雯,谈洪波,申重阳,申宇彤
    2023, 39(4):845-856.
    [摘要](161) [HTML](378) [PDF 5.94 M](742)
    摘要:
    2022年泸定M6.8地震为近期川滇地区显著强震。本文基于Okubo平面矩形弹性位错理论,采用已有的由地震波反演获得的同震破裂模型,模拟研究了泸定M6.8地震产生的地表同震重力变化、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结果表明:①同震重力变化图像具有以发震断层为界,呈正、负四象限对称分布特征,与震前(2019年9月—2020年9月)实测重力变化图像和发震断层左旋走滑特征具有一致性,说明其孕震过程可用闭锁剪力模型来解释; ②在远场区域,同震垂直位移图像与重力变化图像类似,位错引起的介质密度变化效应大于地表垂直位移效应,而近场地表垂直位移效应大于介质密度变化效应,显示出负相关性; ③同震水平位移图像具有对称的四象限特征,与GNSS实测结果显示的变形特性一致。该结果可为地震前后重力、形变观测结果的解释提供依据,同时为强震孕育的机理研究提供线索,尤其为闭锁剪力孕震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新的实例依据。
    13  青海门源MS6.9地震震前OLR异常与InSAR同震形变关联性分析
    祝杰,李婉秋,陶志刚,刘洋洋,马未宇
    2023, 39(4):857-867.
    [摘要](168) [HTML](449) [PDF 5.06 M](841)
    摘要:
    对比分析利用涡度距平法提出的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 MS6.9 地震震前射出长波辐射(OLR)短期异常分布和震后InSAR技术提取的门源地震同震形变空间分布,结果显示,震前红外辐射增强区与InSAR同震破裂形变区的空间位置基本吻合,扩展形式基本相似(同震破裂形变区分布在红外辐射异常区内部)。在震前的全国范围OLR空间分布上,仅青海德令哈—西宁—甘肃武威一带出现了呈“哑铃”状近WE向展布的OLR热辐射增强区,空间可辨识度高,OLR异常时空演化过程遵循了岩石应力加载破裂过程中的热异常规律,显示热异常变化与应力变化存在关联; InSAR技术提取的同震形变同样位于肃南—祁连断裂(俄堡段)、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的交汇区。InSAR同震形变结果揭示了地表形变以水平方向为主,断层运动具有典型的走滑变形特征。InSAR同震形变结果为红外遥感反映地震形变提供可检验的地质实体监测证据,验证了门源地震前辐射增强异常是地震构造地应力强度变化的遥感物理参量反映。
    14  地震自动速报中常用震级测定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支明,梁建宏,孙丽,徐泰然,梁皓,刘敬光
    2023, 39(4):868-882.
    [摘要](119) [HTML](373) [PDF 5.35 M](738)
    摘要:
    对于MLMWPmB等自动速报中常用的震级测定方法,通过模拟2020年1月19新疆伽师6.4级地震和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中强震震群震级的准实时测定过程,分析这3种震级测定方法在震后不同时间产出的震级的准确度及产生震级偏差的原因。此外,通过计算2020年1月1日—2022年7月31日中国大陆发生的56个M4.5以上地震事件的MLMWPmB震级,分析这3种方法在中强震震级测定中的稳定性,比较不同测定方法在不同震级段的优劣及适用范围,得到以下几点认识:①使用转换公式将ML转换为M是造成震级偏差较大的重要原因,ML不应转换,其值可直接作为中强震自动速报的发布震级; ②对于密集发生的震群,MWPmB易受先前地震尾波或长周期信号的影响,震级偏大,且偏差较大,不宜用作地震自动速报的震级,使用ML更优; ③在4.5~5.5震级段应使用ML作为自动速报测定震级; 在5.5~6.5级区间,应使用MWPmB,其中MWP稳定性更强,测定用时更短; 对于6.5级以上的地震,应优先使用MWP
    15  四川长宁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扈桂让,张广伟,梁姗姗
    2023, 39(4):883-892.
    [摘要](153) [HTML](348) [PDF 7.21 M](886)
    摘要:
    近年来,四川长宁地区地震活动频繁,特别是2019年6月17日发生的长宁 MS6.0 地震造成长宁及周边地区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社会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探究长宁地区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机理,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长宁 MS6.0 地震前后一年时间段内的地震进行重定位,并采用波形拟合方法获得了14次MS>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综合分析了长宁地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获得以下主要认识:①2019年长宁 MS6.0 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长宁背斜NW向的高倾角断层,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西深东浅,该地震是位于滑脱面之上先存断裂活化的构造地震事件; ②南部建武向斜地区地震活动频度高,且表现出丛集性的分布特征,推测与零散分布的页岩气开采活动密切相关; ③长宁地区南北2个区域地震活动的差异性受控于局部应力场方向的变化,北侧历史盐矿开采、南侧页岩气开采以及岩石介质物性的横向差异直接影响了地震的空间特征。
    16  利用CAP方法和瑞利面波振幅谱联合反演宁强5.3级地震震源深度
    赵韬,王莹,徐一斐,刘盼,刘春
    2023, 39(4):893-901.
    [摘要](146) [HTML](370) [PDF 2.26 M](738)
    摘要:
    2018年9月12日19时6分,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发生5.3级地震,不同机构给出的震源深度结果相差较大。为进一步确定宁强5.3级地震的震源深度,基于区域速度模型,首先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采用瑞利面波振幅谱和CAP深度误差函数联合反演,进一步测定了此次地震的矩心深度。结果显示:CAP方法得到的陕西宁强5.3级地震矩心深度约为12km,瑞利面波振幅谱测定的矩心深度为13km,结合引入的误差函数联合反演,最终确定陕西宁强5.3级地震的矩心深度为13km左右,表明此次地震仍属于发生于上地壳的地震。
    17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5.5级地震震源参数初步分析
    张雅茜,戴丹青,杨志高,席楠,张建勇,韩光洁,徐泰然,邓文泽,孙丽
    2023, 39(4):902-912.
    [摘要](236) [HTML](409) [PDF 12.45 M](776)
    摘要:
    北京时间2023年8月6日2时33分山东德州市平原县(37.16°N,116.34°E)发生5.5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部署的预警试运行系统于震后7.5s产出首报预警结果。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于震后2min发布自动速报结果,于震后10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联合多家单位启动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工作,共产出震源参数、历史地震、地震构造、震源机制、余震精定位、推测烈度和震源破裂过程等9类应急产品。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发生在林南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一次走滑型事件; 余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展布呈近NEE向,与震中附近断裂方向一致; 烈度速报推测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区域面积约528km2,Ⅶ度及以上区域总面积约1694km2
    18  2023年7—9月全球地震活动述评
    崔满丰,马秀丹,陈鸿钰,张晋辉
    2023, 39(4):913-921.
    [摘要](141) [HTML](509) [PDF 2.52 M](811)
    摘要:
    根据近三年以来全球5.0级以上地震数据,以季度为单位进行统计分析,汇总不同季度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情况。重点对2023年7—9月发生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5.0级以上地震开展数据搜集、归纳整理和统计分析。通过对重大地震灾害及其伤亡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近三年来同季度地震灾害活动情况,提出地震灾害应急避险及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19  2023年7—9月全球火山活动简报
    关升,顾国辉
    2023, 39(4):922-926.
    [摘要](117) [HTML](403) [PDF 1.37 M](749)
    摘要:
    20  《中国地震》第39卷(2023)总目次
    2023, 39(4):927-935.
    [摘要](141) [HTML](0) [PDF 418.78 K](801)
    摘要: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