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1(1):1-10.
摘要: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积石山MS6.2地震前,震中300km范围内运行有9个视电阻率观测站,其中5个观测站数据质量较好,其余4个观测站因测区内环境因素影响而难以为日常跟踪提供稳定的动态背景。定西站自2021年7月开始出现下降异常,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地震发生之后,该异常一直未恢复。2023年6月以来,武胜驿和武威站出现下降异常变化。此外,自2023年6月开始,距离震中335km的武都站也出现上升异常变化。依据这4个观测站的异常,分析认为祁连山地震带东段至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性,且地震类型最可能为逆冲型。2023年10月通渭站出现“快速下降—转折回升”形态的短期异常变化,随后在10月27日的周震情例会上对该预测区域给出了短期预测意见,12月18日MS6.2地震发生在预测区内,且震源机制解类型也为预测的逆冲型。
2025, 41(1):11-19.
摘要:大地震发生后,断层面产状的迅速确定对地震破裂时空分布模型研究、发震构造及震后地震发生发展趋势判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收集2023年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将全部震源机制节面组合在一起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去掉小于设定阈值的噪声节面,得到两类聚类结果,发现两组聚类结果中,走向312.13°、倾角56.09°的第一类中心节面的聚类标准差较小,为发震断层面。然后,通过应力场与断层面关系确认发震断层面。根据本次积石山地震序列的断层面解求解了该地区的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地区受到青藏高原的EN向推挤,形成了SW-NE向挤压和SE-NW向拉张的状态,表示主应力大小的应力形因子R值较大,解释了该地区呈现逆冲兼走滑的震源机制地震占优势的原因。将求解得到的构造应力场分别作用到聚类得到的两类节面上求解断层面的剪应力,发现标准差较小的第一类中心节面处于剪应力较大区域。综合其他资料分析,本研究推测2023年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发震断层为NE倾向,走向为312.13°,倾角为56.09°。
2025, 41(1):20-31.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机信令数据在地震应急响应中的应用,重点分析地震灾害发生前后的人员时空分布特征,以深入挖掘人口热力在生命线工程(如道路交通主干线和通信网络)及地震地质灾害中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人口热力变化的分布特征与地震灾害现象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根据不同的变化特征,可推测出一定的地震灾害类型,特别是在道路交通主干线、地震地质灾害及通信基站退服方面,相关性较强;人口热力变化率对于识别重灾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其优势方向与地震影响场的长轴方向基本一致。这表明,手机信令数据可为第一时间掌握重灾区、生命线工程(如道路交通主干线和通信网络)及地震地质灾害等核心灾情提供判断依据,可作为修正地震灾害影响场的辅助手段,还可作为地震黑箱期的重要应急响应资料,补充地震应急快速评估产品,为应急处置、续报和对策建议的产出提供帮助。
2025, 41(1):32-45.
摘要: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S7.1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仅有柯坪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该站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约90km。2023年4月开始,柯坪站EW和NS两个测道相较于2021—2022年同期,开始出现年变化幅度减小。截至乌什MS7.1地震发生,EW和NS测道观测数据去年变化后,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0.6%和0.5%。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分析了地震前震中周围的应力和变形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结果显示柯坪站位于地震前挤压变形增强的区域,与地电阻率的下降型异常变化相符。此次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震例总结给出的特征一致。根据异常的各向异性变化,推测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320°,与震源机制解给出的P轴方位330°较为相近。因此,柯坪站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与乌什MS7.1地震的晚期孕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介质变形-电阻率变化”机制上的联系。
2025, 41(1):46-57.
摘要:传统的谱比法在地震场地分类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通过大量的样本数据和特征提取方法,提高分类方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地震工程设计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本研究利用川滇地区历史地震的强震台事件波形数据,计算不同场地类别强震动记录的水平和竖向速度反应谱值获取谱比曲线,分析了其在卓越周期、峰值和整体幅值上的特征。引入深度学习算法,整理并生成了川滇地区强震动台站谱比曲线样本集,并将其用作为VGG16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数据,训练得到了NEHRP下三类标准场地的概率分布模型。通过特征提取和交叉验证算法,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泛化能力。研究所建立的场地分类模型在验证结果中表现良好,对于谱比法场地分类方法的改进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 41(1):58-72.
摘要:剪切波分裂作为地震各向异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已经在地震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不同震相的剪切波携带了不同深度介质的各向异性信息,通过剪切波分裂研究可以获得相对应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本文系统介绍了剪切波分裂的理论基础以及近震、远震分析方法,总结了近年来剪切波分裂在研究地壳应力场、地震应力监测、地球深部构造等方面的相关成果,展望了该方法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让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剪切波分裂方法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为地震各向异性的研究提供参考与指导。
2025, 41(1):73-87.
摘要:计算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5.5级地震震源附近10个台站2020年1月—2023年11月地倾斜EW和NS两分量的固体潮潮汐因子,绘制了动态组合的3种特征(扩容、剪切应变、介质各向异性)图形,并分析了其与平原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天体间引潮力瞬时变化对平原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诱发作用;②M2波潮汐因子的上升与下降变化趋势大体呈四象限分布,平原地震震中位于四象限对称中心附近;③M2波潮汐因子动态组合特征量与平原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④一般情况下,测区介质扩容引起膨胀或剪切应变,继而潮汐因子发生阶变,最后潮汐因子各向异性出现异常。本研究对进一步分析平原地震前地球物理异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5, 41(1):88-100.
摘要:震源机制解是描述震源特性的重要参数,对了解地震断层的运动方式和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具备自主产出全球M≥6.0和中国台站密集地区M≥4.0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能力,其通过全球GSN共享台和中国区域测震台采用多种反演方法产出,根据不同需求分别产出自动结果和人工复核结果,产出时效性强,目录完整性高。本文介绍了震源机制产出系统主要流程,展示了2022年1月—2023年12月自动产出结果527个和人工复核结果261个,并将产出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和评价,表明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震源机制结果目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本文还对比了自动产出结果与人工复核结果,验证了自动产出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自动产出结果对震后快速响应、震源破裂过程产出、应急会商等具有重要意义,人工复核结果可为孕震机理研究、区域应力场研究等提供帮助。
2025, 41(1):101-113.
摘要:基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项目中所提供的建(构)筑物数据,依据相关规范对深圳市高密度城区单体建(构)筑物地震灾害隐患进行精细化评估,识别出主要风险点。结合建(构)筑物用途和结构信息,在建筑物高密度区选取一个4.5km×4.5km的研究区,研究区中共10475栋单体建(构)筑物。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存在地震灾害隐患等级为重点的单体建(构)筑物,地震灾害隐患等级为轻微的单体建(构)筑物占据绝大多数。地震灾害隐患等级为一般的507栋单体建(构)筑物中,抗震设防水平不明和抗震设防水平不满足当地抗震设防水平要求的共占82.84%。根据数据和实地调查发现,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隐患等级较高,主要是由于设防情况不明或抗震设防水平不满足要求。
2025, 41(1):114-125.
摘要: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行风力发电,风电设施与部分地电阻率台站的测区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叠,这对地电观测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针对高邮临泽地电观测站风力发电设备检修期间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变化,结合调查和落实,确认此次数据变化为风力发电设备检修的架空导线两端接地而引起。同时根据资料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此类人为环境因素在不同距离、不同观测装置下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风电设施与地电阻率测区合理的距离可以规避此类干扰,且增加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的埋设深度可以抑制此类干扰。本文旨在为未来地电观测系统中风力发电区域台站的选址、观测装置布设方式的选择以及分析风电设备检修对观测的影响及数据异常跟踪分析提供具体参考。
2025, 41(1):126-136.
摘要:对泸定MS6.8地震前四川地区的地电阻率异常演化特征进行总结,发现不同时间阶段出现了不同的异常形态,主要有:①甘孜站、江油站、红格站3个台站在强震发生前的1~4.2年出现了长趋势变化的转折,目前多数测项已显示为持续性的趋势上升;②出现长趋势转折变化后,红格站、江油站分别在2020年11月、2021年4月出现了年变幅减小的现象;③甘孜站、江油站、冕宁站3个台站在泸定6.8级地震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变化,震后3个台站的异常恢复,且再未出现此类异常变化。综上,长趋势变化的转折可能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内强震风险升高,而加速上升/下降、反向变化等异常特征可能更具有中短期的指示意义。
2025, 41(1):137-153.
摘要:江苏东部平原区地震风险较高,深厚松软的覆盖层也会加重震害程度,研究该地区场地地震动效应非常重要。VS30是反映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关键参数之一,在缺乏钻孔数据或钻孔深度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对VS30值进行预测。本文基于江苏东部平原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等资料,建立了一个包含678个深钻孔的数据库。利用6种VS30外推模型,对数据库中的钻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建立了江苏模型。随后评估和对比各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后给出在此类滨海平原区域最适用的VS30外推模型为DEA13江苏模型。将江苏模型和其他外推模型的系数进行对比,发现模型系数存在显著差异,验证了VS30外推模型的区域性。此外,还探讨和验证了基于地形坡度、基于第四纪沉积物深度的预测模型在本研究区的适用性,结果显示这两类模型在本研究区的表现不佳。最后,探讨了场地类别与VS30值的关系,并给出了在江苏东部平原区Ⅲ、Ⅳ类场地的VS30边界值。在地质条件与本研究区相似的滨海平原地区,推荐使用DEA13江苏模型推导浅钻孔场地的VS30值。研究结果为本地区提供了可靠的VS30预测模型和数据支持,推动了区域地震动模型的构建和地震灾害评估的开展,也为区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 41(1):154-166.
摘要:北京时间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中国地震预警网于震后19s产出首报预警信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于震后170s发布自动速报结果,震后13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联合多家单位启动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工作,产出震源参数、地震构造、历史地震、震源机制、震源破裂过程、推测烈度等应急产品。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是一次以正断型为主的事件;余震呈SN向展布,长度约85km,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15km之间。主震以单侧破裂为主,持续时间约25s,破裂长度约65km,最大滑动量为2.3m,破裂可能出露地表。烈度速报结果显示,极震区推测烈度最高达Ⅸ度,与实际调查烈度基本一致。
2025, 41(1):173-180.
摘要:在统计分析2024年中国5.0级以上地震目录的基础上,结合应急管理部、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地震灾害损失评估资料,总结2024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情况和主要震害特点。通过综合对比近1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历史地震灾情数据,分析灾害性地震发震频次和地震伤亡人数的年际变化,总结出近10年的灾害情况,以及各省份发生的地震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2025, 41(1):181-187.
摘要:在收集整理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2021年以来全球5.0级以上地震数据的基础上,对2024年10—12月地震活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选取土耳其、古巴和瓦努阿图群岛在本季度先后发生的三次灾害性地震作为典型地震,进行重点分析和灾害特点的整理归纳,分析了地震分布情况、活动特点以及地震造成的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5, 41(1):188-19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