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41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拜城及其邻区地震震源机制解与现今应力场特征

      2025, 41(2):195-212.

      摘要 (14) HTML (0) PDF 12.98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拜城及其邻区发生过 MS5.6、 MS5.4、 MS5.1 地震及多次有感地震,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地震的震源破裂展开分析,探究南天山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本研究首先收集了GCMT给出的1995—2021年拜城及其邻区MS≥5.0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其次利用新疆台网2003—2024年宽频带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补充计算了研究区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 (MSATSI) 反演南天山应力空间分布,最后探讨其应力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拜城及其邻区地震事件震源机制解以逆断型为主,库车坳陷地区地震深度集中在11km左右,昭苏盆地地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10~25km范围内,震源深度上的差异是由发震断裂所处构造单元不同所引起的。拜城 MS5.6 地震节面Ⅰ走向263°,倾角49°,滑动角98°; 节面Ⅱ走向71°,倾角42°,滑动角81°; 矩震级为MW5.28,矩心深度为11km。区域构造应力场以压应力为主,且主压应力轴优势方向为近NS方向,与该地区1991—2016年GPS速度场方向相一致,应力形因子R值接近1,区域应力场以压应力为主。

    • 向家坝水库及邻区地震活动分析

      2025, 41(2):213-228.

      摘要 (8) HTML (0) PDF 10.25 M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向家坝水电站是金沙江梯级开发规划中最下游的一级巨型电站,目前水库蓄水年限已达12年。观测资料显示,库区多次发生3级以上地震,小微地震密集。地震精定位与地震活动分析表明,库尾段蓄水初期,地震频次显著升高,地震大多分布在库区河道附近,具有条带状展布特征; 随着蓄水时间增长,河道附近地震活动频次逐渐降低,玛瑙断裂中段附近的地震活动有所增强; 库尾段高角度断层发育,河道附近地震活动的震源深度浅于玛瑙断裂附近。b值计算结果显示,库尾段b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其数值在4~6km深度范围内变化显著; b值空间分布不均匀,玛瑙断裂中段附近b值分布为0.7~0.8,玛瑙断裂北段、猰子坝断裂以及库区河道附近b值为0.9~1.2,这与不同地区应力状态差异及断层构造作用有关。

    • 利用S波接收函数研究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岩石圈结构

      2025, 41(2):229-240.

      摘要 (5) HTML (0) PDF 3.39 M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河断裂带两侧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剧烈的板块运动和频繁的地震活动,使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成为研究板块运动及深部动力学特征的焦点区域。本文基于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 (21° N~26° N,98° E~104° E) 28个固定台记录的2011—2022年远震数据,采用S波接收函数偏移成像方法获得了研究区的地壳与岩石圈厚度,结合已有的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地壳和岩石圈厚度横向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①红河断裂带是一条超壳断裂带,其西南侧地区地壳厚度 (30~43km) 较其东北侧地区 (36~45km) 更薄且变化更剧烈,推测可能是由于ES向逃逸的高原物质进入滇中地块,导致断裂带东北侧地壳较西南侧厚; ②研究区岩石圈厚度在70~141km范围内变化,大部分区域的岩石圈较薄且在红河断裂带两侧跨度平缓,推测腾冲火山区薄且上隆的岩石圈底界面与上涌的软流圈物质加热熔融岩石圈底部相关,塑性流动的热物质横跨红河断裂带东向运移,可能导致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的岩石圈减薄。

    • 湖北及邻区中强震前固体潮调制比特征分析

      2025, 41(2):241-251.

      摘要 (6) HTML (0) PDF 6.80 M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对2000—2023年湖北及邻区16次4级以上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分析中强地震前调制比时空演化特征。当固体潮调制比最大值连续三个月不低于0.8,且异常空间尺度不小于15000km2时可视为异常。结果表明,12次 (75%) 地震前存在调制比高值异常,表明该方法对湖北及邻区中强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中强地震通常发生在调制比高值开始后5~20个月或异常结束后13个月内,优势发震时段为异常持续期间或异常结束后9个月内; 震中位于异常区域及周边150km范围内,其中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异常区域及周边50km范围内; 震级与异常最大值存在一定的关联,5级以上地震前异常显著程度通常较高; 预报效能评估R=0.671,R0=0.274。固体潮调制比方法可为湖北及邻区中强地震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2021年阿鲁科尔沁旗ML5.1地震精定位及发震构造研究

      2025, 41(2):252-262.

      摘要 (7) HTML (0) PDF 5.23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1年10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发生ML5.1地震。为更好地了解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应用hypoDD方法对地震序列中34个地震进行精定位,分别采用CAP方法对主震、Focmec方法对ML2.0以上余震计算震源机制解,根据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应力场反演,并对地震序列进行断层面拟合。精定位结果显示,主震的震源深度为19.89km,定位后的31个地震分布更加集中,走向为ES-WN向,地震序列是一次由深部向浅部的破裂。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134°/86°/-8°,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24°/82°/-177°,矩震级为4.51,是以走滑型为主的地震。结合余震NW向展布,认为节面Ⅰ对应发震构造。断层拟合结果显示,断层走向142.54°,倾角85.49°,结果与震源机制节面Ⅰ的走向和倾角相近,两者的走向均为NW向。区域应力场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轴σ1的走向为93.51°,倾伏角为8.69°,最小主应力轴σ3走向为186.49°,倾伏角为18.81°,表明该区域的断层应力主要以走滑性质为主。综合上述结果并结合本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与一条NW向隐伏断裂有关。

    • 基于Newmark模型的地震滑坡概率危险性分析——以南迦巴瓦地区为例

      2025, 41(2):263-276.

      摘要 (7) HTML (0) PDF 9.62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分析主要是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Newmark位移模型相结合,以滑坡失稳概率为危险性指标,给出潜在地震滑坡的危险性区划结果。根据南迦巴瓦地区工程地质岩性及地形高程数据,参考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结果,本文给出了研究区50年10%超越概率水平下潜在地震滑坡的失稳概率。根据所得结果将南迦巴瓦地区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划分为低危险区 (P (f) ≤0.2) 、中危险区 (0.2<P (f) ≤0.3) 和高危险区 (0.3<P (f) ≤0.4) ,其中, 中、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南迦巴瓦峰附近以及沿雅鲁藏布江、帕隆藏布江、则普曲和金珠藏布江等河谷两侧坡度较大的区域。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地震地质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制定提供依据,为重大工程建设安全提供参考和建议。

    • 山东李楼煤矿近场地震波衰减关系与矿震震级测定方法研究

      2025, 41(2):277-288.

      摘要 (4) HTML (0) PDF 4.07 M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矿震的震级较小,高频地震波丰富,仅能利用5km以内的地震台站进行监测。为得到山东李楼煤矿近场地震波的衰减规律和近震震级ML的量规函数,在李楼煤矿布设了由36个地面台站和33个井下巷道台站组成的立体观测台网,进行了7次爆破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①利用这些高质量的近场观测资料,得到李楼矿区5km内地面台站和井下巷道台站S波衰减规律,其中在1km内S波随震源距的衰减非常迅速; ②利用垂直向和水平向资料,分别得到李楼矿区垂直向和水平向地方性震级的量规函数; ③分别利用垂直向和水平向资料和量规函数,测定了7次爆破的震级,结果表明利用不同震源距测定的单台震级一致性较好,且利用水平向资料测定的震级与用垂直向资料测定的震级相差在0.1以内; ④根据国家标准GB 17740—2017《地震震级的规定》,在5km以内地方性震级ML的量规函数是一个常数,本文利用近场资料得到了5km内的量规函数,是对GB17740—2017国家标准量规函数在5km内的拓展。本研究所构建的衰减模型及震级测定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矿区,使矿山地震的震级测定与天然地震的震级测定协调一致。

    • 利用微震技术的落石物理特征反演计算——基于野外人工滚石实验

      2025, 41(2):289-305.

      摘要 (4) HTML (0) PDF 7.80 M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崩塌落石灾害以其发生速度快、尺寸差异大、前兆信息不明显等特点,而难以利用传统方法进行监测预警。本文借助地震学中的微震监测技术,通过在广东省大宝山露天多金属矿山开展的野外人工滚石实验,分析落石物理岩崩过程与微震监测信号之间可能的联系,通过解译崩塌落石微震监测信号,获得落石的发生时间、体积、速度等物理层参数。本次人工投石实验采用27个落石样本,建立了由9个三轴速度型微震基站组成的微震监测网络。通过这9个微震监测设备监测到13个有效落石事件的微震信号,分析落石滚落的几种形式,获得相应的地球物理特征 (如微震的频率、波速),推导出落石的体积与能量,并从中估算出以地震波形式耗散的落石势能比。其次,分析了微震能量与势能之间存在的直接联系,发现此时滚石的势能Ep和撞击产生的微震相对能量Es之间的关系为Es=aEbp,其中a的范围在 (4.18×10-4 ±3.79×10-4) ~ (0.42±0.397) 之间,b的数值范围在 (0.973±0.088) ~ (1.64±0.008) 之间,拟合相关性系数R2=0.98、 R2=0.85。最后,将所得的落石体积反演计算模型在不同地质的环境下进行了模型可迁移性测实验证,即利用这9组a、b范围可反演出赣州市上犹县人工落石的体积。本研究可为崩塌落石微震远程监测和快速响应提供监测对象的物理参数信息,为崩塌落石、泥石流等快速冲击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 云南省五类木结构民居特征及震害总结

      2025, 41(2):306-326.

      摘要 (7) HTML (0) PDF 13.62 M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南省境内共有五种常见的木结构民居,不同木结构的抗震能力受风俗习惯、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及对往年地震中房屋震害的总结,展示了各类木结构的分布情况和结构特征,总结了各类木结构的震害特征,并对往年地震中各类木结构的震害损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木结构震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在民房经济损失中占很大比例,木结构的抗震能力已无法满足现行抗震设防要求,木结构非承重构件极易在地震中损坏,木框架也难以抵御大震。

    • 四种震相自动检测技术在前震探测应用中的对比研究

      2025, 41(2):327-338.

      摘要 (5) HTML (0) PDF 4.88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短长时窗比、多频带滤波、深度学习和模板匹配过滤四种地震信号自动检测方法,分别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2013年8月31日云南香格里拉、德钦、四川得荣交界5.9级和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3次具有明显前震信号的地震事件发生前,震中距最近的玉树台、中甸台和于田台记录到的数十小时连续波形数据进行处理,探索四种自动拾取震相算法在前震信号探测方面的应用效果,补充了前震活动信息。通过对比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漏检率和误检率,提出利用深度学习检测结果对短长时窗比、多频带滤波检测结果进行补充验证,结果作为模版进行匹配过滤,同时,充分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广义震相检测 (GPD) 对P波和S波震相自动识别,有助于完善前震震相信息。

    • 面向地震预警场景的千万量级预警信息推送服务研究

      2025, 41(2):339-353.

      摘要 (9) HTML (0) PDF 4.21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面向地震预警场景中震中区域海量人口及时获得预警信息的减灾需求,解决目前每秒约数十万级别的信息推送能力瓶颈,研究了一种海量预警信息高并发分层级联广播和区域定向推送技术,实现亚秒级千万量级预警信息的推送能力。为验证方法性能,采用95台高性能服务器搭建预警信息多层级联发布平台,其中45台高性能服务器模拟一千万用户进行实验。通过在CM端采用CPU核心绑定以及Zookeeper集群管理等技术,提升单服务器推送性能和集群线性增加的稳定性,在不考虑实际网络延时的情况下具备了秒级千万量级预警信息推送能力,一千万条预警信息整体推送延时在500ms以内,达到了秒级推送一千万条预警信息的性能要求,并通过区域定向推送实际环境检验进一步验证了系统推送能力。

    • 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分析与探讨

      2025, 41(2):354-360.

      摘要 (6) HTML (0) PDF 966.14 K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高效的地震预警服务对于降低人员伤亡、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至关重要。预警服务的时效性,定义为从地震发生时刻至地震警报 (一般指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第一报) 发出的时间差。时效性是地震预警系统工程的重要评估指标,其关系到地震预警的盲区大小和为地震预警区提供的避险逃生时间,即预警时间的长短。因此,缩小地震警报的用时,优化和控制时延是地震预警系统最重要的技术。本文探讨了地震预警的原理及其工程架构,重点分析影响预警时效性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控制预警时效性的策略和关键保障方法。

    •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研究进展

      2025, 41(2):361-373.

      摘要 (4) HTML (0) PDF 6.68 M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及建设对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2004—2024年CNKI数据库173篇和WoS数据库152篇关于主题“应急避难场所”的文献进行量化图谱及系统的梳理,归纳了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热点。结果显示,①该领域研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研究学科分布广泛; ②中国和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国际和我国均未形成比较中心的研究机构,作者研究团队内合作紧密,但团队间合作较为松散; ③对比分析国内外文献关键词,将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成果归类为空间布局、选址模型、应急疏散策略及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未来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应关注微观尺度乡村避难场所的建设、多层级系统性的研究。

    • 地震灾害事件驱动的输电杆塔震害自动评估系统研究

      2025, 41(2):374-384.

      摘要 (6) HTML (0) PDF 3.32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输电杆塔是电网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地震是一种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自然灾害,对输电杆塔的安全造成巨大破坏。震后第一时间开展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可为输电杆塔巡查修复提供决策支撑。针对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响应效率低、巡检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构建了基于地震灾害事件驱动的输电杆塔震害自动评估系统。本系统底层基于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技术,采用B/S (Browser/Server) 架构形式,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自动获取地震发震信息; 以地形和场地校正后的峰值加速度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 为输入,结合输电杆塔地震易损性曲线,快速自动化地实现输电杆塔震害程度评估并实时发布。本系统满足了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需求,为“是否巡查”提供决策参考,可有效提高电网应急决策的精准化程度和反应效率,优化输电线路杆塔震害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处置策略。

    • 重力站网运行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025, 41(2):385-398.

      摘要 (6) HTML (0) PDF 8.09 M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连续重力站网为固体潮研究、地震监测预报、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坚实数据基础。为解决连续重力站网存在的站网运行管理效率较低、仪器运行状态无感知、数据质量监控滞后、实时波形无法获取展示等问题,在地震系统站网改革和信息化、现代化推进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建立了基于B/S架构的重力站网运行管理平台,实现了统一的站网地图展示、多维数据状态报警及分析、数据采集存储及下载、实时波形展示、数据质量分析、运维日报制作、综合运维管理等业务功能。平台具有功能实用、业务集成、技术先进等特点,部署至今运行稳定,已成为重力学科的综合性业务平台,有效提高了重力站网的运管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 >述评
    • 2025年1—3月全球地震活动述评

      2025, 41(2):399-407.

      摘要 (3) HTML (0) PDF 5.32 M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整理汇总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2022年以来全球5.0级以上地震信息,并以季度为单位对2025年1—3月的地震活动情况、地震灾害特点进行归纳总结。选取缅甸实皆7.9级、中国西藏定日6.8级地震作为本季度典型地震事件,从发震构造、灾情信息等角度展开重点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2025年1—3月全球火山活动简报

      2025, 41(2):408-413.

      摘要 (6) HTML (0) PDF 1.51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