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5,41(1):1-10
    摘要: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积石山MS6.2地震前,震中300km范围内运行有9个视电阻率观测站,其中5个观测站数据质量较好,其余4个观测站因测区内环境因素影响而难以为日常跟踪提供稳定的动态背景。定西站自2021年7月开始出现下降异常,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地震发生之后,该异常一直未恢复。2023年6月以来,武胜驿和武威站出现下降异常变化。此外,自2023年6月开始,距离震中335km的武都站也出现上升异常变化。依据这4个观测站的异常,分析认为祁连山地震带东段至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性,且地震类型最可能为逆冲型。2023年10月通渭站出现“快速下降—转折回升”形态的短期异常变化,随后在10月27日的周震情例会上对该预测区域给出了短期预测意见,12月18日MS6.2地震发生在预测区内,且震源机制解类型也为预测的逆冲型。
    2025,41(1):11-19
    摘要:
    大地震发生后,断层面产状的迅速确定对地震破裂时空分布模型研究、发震构造及震后地震发生发展趋势判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收集2023年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将全部震源机制节面组合在一起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去掉小于设定阈值的噪声节面,得到两类聚类结果,发现两组聚类结果中,走向312.13°、倾角56.09°的第一类中心节面的聚类标准差较小,为发震断层面。然后,通过应力场与断层面关系确认发震断层面。根据本次积石山地震序列的断层面解求解了该地区的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地区受到青藏高原的EN向推挤,形成了SW-NE向挤压和SE-NW向拉张的状态,表示主应力大小的应力形因子R值较大,解释了该地区呈现逆冲兼走滑的震源机制地震占优势的原因。将求解得到的构造应力场分别作用到聚类得到的两类节面上求解断层面的剪应力,发现标准差较小的第一类中心节面处于剪应力较大区域。综合其他资料分析,本研究推测2023年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发震断层为NE倾向,走向为312.13°,倾角为56.09°。
    2025,41(1):20-31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机信令数据在地震应急响应中的应用,重点分析地震灾害发生前后的人员时空分布特征,以深入挖掘人口热力在生命线工程(如道路交通主干线和通信网络)及地震地质灾害中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人口热力变化的分布特征与地震灾害现象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根据不同的变化特征,可推测出一定的地震灾害类型,特别是在道路交通主干线、地震地质灾害及通信基站退服方面,相关性较强;人口热力变化率对于识别重灾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其优势方向与地震影响场的长轴方向基本一致。这表明,手机信令数据可为第一时间掌握重灾区、生命线工程(如道路交通主干线和通信网络)及地震地质灾害等核心灾情提供判断依据,可作为修正地震灾害影响场的辅助手段,还可作为地震黑箱期的重要应急响应资料,补充地震应急快速评估产品,为应急处置、续报和对策建议的产出提供帮助。
    2025,41(1):32-45
    摘要: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S7.1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仅有柯坪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该站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约90km。2023年4月开始,柯坪站EW和NS两个测道相较于2021—2022年同期,开始出现年变化幅度减小。截至乌什MS7.1地震发生,EW和NS测道观测数据去年变化后,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0.6%和0.5%。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分析了地震前震中周围的应力和变形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结果显示柯坪站位于地震前挤压变形增强的区域,与地电阻率的下降型异常变化相符。此次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震例总结给出的特征一致。根据异常的各向异性变化,推测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320°,与震源机制解给出的P轴方位330°较为相近。因此,柯坪站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与乌什MS7.1地震的晚期孕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介质变形-电阻率变化”机制上的联系。
    2025,41(1):46-57
    摘要:
    传统的谱比法在地震场地分类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通过大量的样本数据和特征提取方法,提高分类方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地震工程设计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本研究利用川滇地区历史地震的强震台事件波形数据,计算不同场地类别强震动记录的水平和竖向速度反应谱值获取谱比曲线,分析了其在卓越周期、峰值和整体幅值上的特征。引入深度学习算法,整理并生成了川滇地区强震动台站谱比曲线样本集,并将其用作为VGG16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数据,训练得到了NEHRP下三类标准场地的概率分布模型。通过特征提取和交叉验证算法,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泛化能力。研究所建立的场地分类模型在验证结果中表现良好,对于谱比法场地分类方法的改进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41(1):58-72
    摘要:
    剪切波分裂作为地震各向异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已经在地震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不同震相的剪切波携带了不同深度介质的各向异性信息,通过剪切波分裂研究可以获得相对应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本文系统介绍了剪切波分裂的理论基础以及近震、远震分析方法,总结了近年来剪切波分裂在研究地壳应力场、地震应力监测、地球深部构造等方面的相关成果,展望了该方法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让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剪切波分裂方法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为地震各向异性的研究提供参考与指导。
    2025,41(1):73-87
    摘要:
    计算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5.5级地震震源附近10个台站2020年1月—2023年11月地倾斜EW和NS两分量的固体潮潮汐因子,绘制了动态组合的3种特征(扩容、剪切应变、介质各向异性)图形,并分析了其与平原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天体间引潮力瞬时变化对平原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诱发作用;②M2波潮汐因子的上升与下降变化趋势大体呈四象限分布,平原地震震中位于四象限对称中心附近;③M2波潮汐因子动态组合特征量与平原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④一般情况下,测区介质扩容引起膨胀或剪切应变,继而潮汐因子发生阶变,最后潮汐因子各向异性出现异常。本研究对进一步分析平原地震前地球物理异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5,41(1):88-100
    摘要:
    震源机制解是描述震源特性的重要参数,对了解地震断层的运动方式和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具备自主产出全球M≥6.0和中国台站密集地区M≥4.0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能力,其通过全球GSN共享台和中国区域测震台采用多种反演方法产出,根据不同需求分别产出自动结果和人工复核结果,产出时效性强,目录完整性高。本文介绍了震源机制产出系统主要流程,展示了2022年1月—2023年12月自动产出结果527个和人工复核结果261个,并将产出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和评价,表明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震源机制结果目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本文还对比了自动产出结果与人工复核结果,验证了自动产出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自动产出结果对震后快速响应、震源破裂过程产出、应急会商等具有重要意义,人工复核结果可为孕震机理研究、区域应力场研究等提供帮助。
    2025,41(1):101-113
    摘要:
    基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项目中所提供的建(构)筑物数据,依据相关规范对深圳市高密度城区单体建(构)筑物地震灾害隐患进行精细化评估,识别出主要风险点。结合建(构)筑物用途和结构信息,在建筑物高密度区选取一个4.5km×4.5km的研究区,研究区中共10475栋单体建(构)筑物。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存在地震灾害隐患等级为重点的单体建(构)筑物,地震灾害隐患等级为轻微的单体建(构)筑物占据绝大多数。地震灾害隐患等级为一般的507栋单体建(构)筑物中,抗震设防水平不明和抗震设防水平不满足当地抗震设防水平要求的共占82.84%。根据数据和实地调查发现,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隐患等级较高,主要是由于设防情况不明或抗震设防水平不满足要求。
    2025,41(1):114-125
    摘要: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行风力发电,风电设施与部分地电阻率台站的测区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叠,这对地电观测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针对高邮临泽地电观测站风力发电设备检修期间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变化,结合调查和落实,确认此次数据变化为风力发电设备检修的架空导线两端接地而引起。同时根据资料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此类人为环境因素在不同距离、不同观测装置下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风电设施与地电阻率测区合理的距离可以规避此类干扰,且增加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的埋设深度可以抑制此类干扰。本文旨在为未来地电观测系统中风力发电区域台站的选址、观测装置布设方式的选择以及分析风电设备检修对观测的影响及数据异常跟踪分析提供具体参考。
    2025,41(1):126-136
    摘要:
    对泸定MS6.8地震前四川地区的地电阻率异常演化特征进行总结,发现不同时间阶段出现了不同的异常形态,主要有:①甘孜站、江油站、红格站3个台站在强震发生前的1~4.2年出现了长趋势变化的转折,目前多数测项已显示为持续性的趋势上升;②出现长趋势转折变化后,红格站、江油站分别在2020年11月、2021年4月出现了年变幅减小的现象;③甘孜站、江油站、冕宁站3个台站在泸定6.8级地震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变化,震后3个台站的异常恢复,且再未出现此类异常变化。综上,长趋势变化的转折可能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内强震风险升高,而加速上升/下降、反向变化等异常特征可能更具有中短期的指示意义。
    2025,41(1):137-153
    摘要:
    江苏东部平原区地震风险较高,深厚松软的覆盖层也会加重震害程度,研究该地区场地地震动效应非常重要。VS30是反映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关键参数之一,在缺乏钻孔数据或钻孔深度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对VS30值进行预测。本文基于江苏东部平原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等资料,建立了一个包含678个深钻孔的数据库。利用6种VS30外推模型,对数据库中的钻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建立了江苏模型。随后评估和对比各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后给出在此类滨海平原区域最适用的VS30外推模型为DEA13江苏模型。将江苏模型和其他外推模型的系数进行对比,发现模型系数存在显著差异,验证了VS30外推模型的区域性。此外,还探讨和验证了基于地形坡度、基于第四纪沉积物深度的预测模型在本研究区的适用性,结果显示这两类模型在本研究区的表现不佳。最后,探讨了场地类别与VS30值的关系,并给出了在江苏东部平原区Ⅲ、Ⅳ类场地的VS30边界值。在地质条件与本研究区相似的滨海平原地区,推荐使用DEA13江苏模型推导浅钻孔场地的VS30值。研究结果为本地区提供了可靠的VS30预测模型和数据支持,推动了区域地震动模型的构建和地震灾害评估的开展,也为区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41(1):154-166
    摘要:
    北京时间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中国地震预警网于震后19s产出首报预警信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于震后170s发布自动速报结果,震后13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联合多家单位启动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工作,产出震源参数、地震构造、历史地震、震源机制、震源破裂过程、推测烈度等应急产品。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是一次以正断型为主的事件;余震呈SN向展布,长度约85km,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15km之间。主震以单侧破裂为主,持续时间约25s,破裂长度约65km,最大滑动量为2.3m,破裂可能出露地表。烈度速报结果显示,极震区推测烈度最高达Ⅸ度,与实际调查烈度基本一致。
    2025,41(1):173-180
    摘要:
    在统计分析2024年中国5.0级以上地震目录的基础上,结合应急管理部、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地震灾害损失评估资料,总结2024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情况和主要震害特点。通过综合对比近1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历史地震灾情数据,分析灾害性地震发震频次和地震伤亡人数的年际变化,总结出近10年的灾害情况,以及各省份发生的地震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2025,41(1):181-187
    摘要:
    在收集整理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2021年以来全球5.0级以上地震数据的基础上,对2024年10—12月地震活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选取土耳其、古巴和瓦努阿图群岛在本季度先后发生的三次灾害性地震作为典型地震,进行重点分析和灾害特点的整理归纳,分析了地震分布情况、活动特点以及地震造成的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3,29(2):179-197
    [摘要] (8244) [HTML] (0) [PDF 813.00 K] (29722)
    摘要:
    地动仪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本文旨在探讨张衡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物质基础。张衡生活在东汉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观察异象、辨别凶吉"的朴素愿望是研制地动仪的原始动力。作者追溯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张衡的学术历程、地动仪的问世过程,分析了东汉早期的地震活动、古代的地震观念和灵台科学活动的特点。指出地动仪的研制起步于公元128年,张衡基于感性认识升华出两个地震概念——地震的位置可按方位判断、地震和地裂必须加以区别,这使地动仪的研制有了明确的技术追求。仪器制作上,张衡崇尚"制器尚象"的原则。地动仪的测震原理模仿了悬挂物(即天然验震器)对地震的反应,技术实现上借鉴了门闩类的触发机构,还通过龙首吐丸的方式留下了发生地震的物质证据,这3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成就了公元132年地动仪的问世和134年的成功验震,构成他科技创新的完整内容。地动仪的发明深化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对当时的东汉及其后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011,27(2):113-125
    [摘要] (10685) [HTML] (0) [PDF 258.80 K] (28546)
    摘要:
    通过回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震前兆波的研究与地震预测实践的进展情况,分析利用地震前兆波进行地震预测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有意义的进展及其在科学上面临的困难,分别对前兆波及其定义、前兆波预测大地震事件基本依据、前兆波观测技术概述、前兆波的地震预测意义进行了探讨。文中定义了地震前兆波,以固体均匀弹性中的介质点波动方程和大量震例总结的前兆波阶段性特征,说明利用地震前兆波预测大地震事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文中阐述了前兆波观测技术的发展要求,并提出了改变目前的被动观测状况、对观测目标区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短期和临震前兆进行主动观测的科学思路; 应强化对地震震源区的观测,利用前兆波携带的信息研究震源及其附近地区的介质参数变化,对实现短临地震预测是有意义的。
    2011,27(2):207-214
    [摘要] (9857) [HTML] (0) [PDF 543.57 K] (25816)
    摘要: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1月19日安庆MS 4.8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震级MW=4.1,节面I走向角16°、倾角74°、滑移角120°; 节面II走向131°,倾角33°,滑移角30°; 震源深度为3km。两个节面的走向与震中附近的宿松-枞阳断裂的走向相差较大,加之前人的地质考察结果显示,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性较弱,故认为宿松-枞阳断裂是安庆MS 4.8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小,本次地震很可能是北北东向的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2011,27(2):155-164
    [摘要] (8112) [HTML] (0) [PDF 747.86 K] (25417)
    摘要:
    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的自动实时处理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几分钟之内自动确定出地震的3要素。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0月的自动定位结果后发现,282个4级以上地震的自动定位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的人机交互速报结果(CC)匹配; 70%的地震震级误差≤0.3; 69%的国内及周边地区地震的震源水平位置定位误差≤20km,73%的国外地震的震源水平位置定位误差≤50km; 国内及周边地区地震的平均速报时间为3.5min,国外地震平均为11.1min,该系统速报速度明显高于人机交互速报速度。全球6级以上地震中有284个的定位结果与欧洲-地中海地震学中心(EMSC)的实时定位结果匹配,其中49%的地震震级误差≤0.3; 73%的地震水平误差不超过50km,68%的地震震源深度误差≤50km,对于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深源地震,90%的地震震源深度误差不超过50km。另对未匹配及误差较大的地震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2014,30(2):289-297
    [摘要] (6589) [HTML] (0) [PDF 1.39 M] (25379)
    摘要:
    鉴于三维各向异性介质(TTI、单斜等)正演模拟在计算量与内存上的巨大消耗以及标准交错网格机制波场插值带来的数值频散,本文采用二维三分量Lebedev 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TTI 介质进行波场模拟,利用二维介质便可得到3 个相互垂直分量的弹性波场,并利用余弦相似度将其与完全三维正演波场进行对比,分析了该方法的模拟精度。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避免了插值误差,能够精确反映地震波在二维观测平面内的运动学特征,并且平面内质点的偏振速度、振幅能量与三维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模拟占用的计算机资源却只相当于三维模拟中的一个二维剖面,是一种高效、准确的各向异性介质数值模拟方法。
    2024,40(2):503-509
    [摘要] (277) [HTML] (17201) [PDF 2.64 M] (17288)
    摘要: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2021年以来全球5.0级以上地震数据,以季度为单位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2024年1—3月发生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典型地震事件开展数据分析、整理、归纳等工作,对地震造成的灾害及其影响进行汇总,并分析本季度地震活动及灾害损失的特点,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2024,40(2):326-335
    [摘要] (188) [HTML] (17016) [PDF 1.60 M] (17181)
    摘要:
    如何提高超大型城市地震巨灾应对能力,是我国现阶段地震应急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微观分析情景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利用知识元模型构建震害情景。为解决地震巨灾情景中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建立模糊规则来匹配不确定信息,判断情景推演的结果及可能性。最后进行案例分析,将震后情景划分为5个应急响应阶段,通过情景推演实现地震巨灾应急任务的生成,验证了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也为应急能力评估提供参考。
    2024,40(2):304-312
    [摘要] (151) [HTML] (16861) [PDF 402.15 K] (17066)
    摘要:
    地震巨灾保险一直是我国地震灾害风险共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2023年1月26日四川泸定5.6级地震问卷调查数据,探索居民风险感知对巨灾保险需求的影响,以期改善地震巨灾保险具体推广路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存在地震经历、心理恐慌程度、地震保险认知这三种风险感知因子对地震巨灾保险需求产生正向影响。此外,附加政府补贴政策的巨灾保险产品,更容易得到居民的认可。因此,我国巨灾保险的推广,尤其是在地震多发区,要坚持长期普及和灾时宣传相结合的策略。在当前的地震保险推广过程中,仍然需要继续实行附加政府补贴的政策,将有利于我国巨灾保险的健康发展。
    2024,40(2):336-343
    [摘要] (137) [HTML] (16872) [PDF 409.49 K] (16916)
    摘要:
    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新安全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制度由《防震减灾法》予以规定。近年来,我国着力构建新安全格局,逐步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防震减灾工作发生一系列重大的理念创新和体制机制变革。现行法律已实施十余年,在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与新理念衔接不畅、部分内容滞后于实践、一些规定操作困难、法律责任偏轻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需要。研究认为应通过贯彻风险管理和社会治理理念、回应社会需求和体制机制改革要求、补充空缺制度和加强涉外条款、提升法治要素含量和提高违法成本,及时修改完善《防震减灾法》,不断提高新安全格局下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和防震减灾能力。
    2024,40(2):355-367
    [摘要] (166) [HTML] (16771) [PDF 4.81 M] (16837)
    摘要:
    为快速评估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尝试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回归算法,以1993—2017年震害数据为基础,结合各年份经济数据与抗震设计数据,经特征选择与参数优化后,进行模型的训练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减少模型输入特征的情况下,优化后的随机森林模型可得到更优的评估结果。通过删除含有缺失特征样本的数据预处理方法,评估模型的决定系数R2达到0.86,优于中值补齐缺失特征数据预处理下的评估模型,更适用于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评估结果与实际经济损失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抗震救灾提供决策支持。
    2024,40(2):389-398
    [摘要] (148) [HTML] (16677) [PDF 8.29 M] (16756)
    摘要:
    变化的磁场是联系区域应力场和孕震区地球物理环境信息的天然媒介,而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可以反映地下电阻率等物理信息,本研究利用有界影响估计法计算喀什地磁台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实部Ar绝对值,并使用南天山西段及西昆仑地区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了研究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其时序变化代表研究区应力场的变化。结合研究区应力场变化尝试探究地磁转换函数实部Ar绝对值异常对构造应力作用的响应。结果显示,当应力作用增强后,地磁转换函数在时间上出现同步或滞后的异常变化,表明应力在不断积累增强后,地下介质电阻率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感应磁场变化,因此得出应力变化是造成局部磁异常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验证了地震前感应磁效应现象。通过研究8次中强震前应力场与地磁场转换函数变化,发现在6次中强震前均出现震前异常变化,两者在震前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还发现喀什地磁台地磁转换函数不同周期的实部Ar绝对值对不同方位的地震响应不同,可能与震源区地下介质各向异性差异有关。
    2024,40(2):470-483
    [摘要] (151) [HTML] (16755) [PDF 2.95 M] (16747)
    摘要:
    地电场观测是地球物理场观测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ARM与FPGA技术研制了新型GEF-Ⅱ地电场观测仪,该仪器包括多通道数据采集、数字信号处理、控制与服务等几部分,具有输入阻抗大、测量精度高、短路噪声小的特点,实现了地电场的连续、自动测量,满足地震监测预测研究的需求。自2017年以来,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地震监测台网中,为地震监测预测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观测数据。
    2024,40(2):378-388
    [摘要] (210) [HTML] (16674) [PDF 5.77 M] (16737)
    摘要:
    为深度剖析2023年山东平原M5.5地震对周围区域的影响,首先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 节面Ⅰ走向124.02°、倾角72.37°、滑动角-19.54°,节面 Ⅱ 走向220.16°、倾角71.41°、滑动角-161.36°,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当地的应力场较为符合,是在当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正常能量释放,并且节面 Ⅱ 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的结果比节面 Ⅰ 更容易破裂,再结合该地震断层走向判断节面 Ⅱ 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然后基于本次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围地区产生的地表同震位移场及水平应变场,发现震中北侧和南侧的物质向外涌出,而西侧的物质涌入震中,在发震断层附近呈现明显的走滑机制; 震中南北两侧隆升,西侧沉降; 震中西侧的面应变分布呈现压缩,南北侧呈现伸张。最后计算该地震在周围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平原M5.5地震对沧东断裂北段、聊城—兰考断裂北段、高唐断裂、徐黑西断裂和埕西—丰二庄断裂的库伦应力变化不明显,对齐河—广饶断裂西段和临邑断裂的最大应力卸载量达到了千Pa量级,对夏口断裂和陵县—阳信断裂的库伦应力最大增加量达到百Pa量级,对沧东断裂中段的库伦应力最大增加量和卸载量均达到千Pa量级,应注意沧东断裂中段库伦应力变化较高区域的地震活动性。
    2024,40(2):447-457
    [摘要] (142) [HTML] (16772) [PDF 2.31 M] (16735)
    摘要:
    地震的发生具有非线性特征,分形理论能够刻画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过程。本文基于R/S分析方法确定阿富汗主要地震带的分形特征,利用ARIMA模型对兴都—库什山地震带可能发生的年度最大震级进行预测。R/S分析表明,兴都—库什山地震带Hurst指数为0.9125,地震活动记忆周期为8年; 苏莱曼山地震带Hurst指数为0.7281,地震活动记忆周期为9年。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变化趋势与历史变化一致,且兴都—库什山地震带的趋势延续性比苏莱曼山地震带更为显著。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2—2026年兴都—库什山地震带可能发生的年度最大震级分别为Mb6.2、Mb6.1、Mb5.8、Mb5.8和Mb6.1。
    2024,40(2):295-303
    [摘要] (278) [HTML] (16839) [PDF 4.14 M] (16722)
    摘要:
    为验证和检验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及其主要特征,利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区域台网200余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的实时波形资料和实时跟踪监控技术系统,对 2019—2022年间青藏高原发生的44次5级以上地震进行全程实时跟踪及动态监控,进一步检验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重现性和客观性,验证了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频谱、时间、空间等特征。
    2024,40(2):399-409
    [摘要] (160) [HTML] (16721) [PDF 4.40 M] (16710)
    摘要:
    采用Schuster检验方法,以潮汐体应力为计算量,对河北及邻区中小地震活动受固体潮触发情况进行日尺度及月尺度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固体潮调制特征,晋冀蒙交界区域的地震活动受半月潮调制作用较为显著,冀鲁豫地区的地震活动受半日潮作用较为显著,而京津唐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固体潮汐之间的相关性较小。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地震受潮汐触发的震级有所不同,同一区域不同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活动呈现不同的固体潮调制特征。
    2024,40(2):313-325
    [摘要] (101) [HTML] (16783) [PDF 401.69 K] (16699)
    摘要:
    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级评定有利于灾害分级管理。本文选取直接经济损失相对值(直接经济损失/人均GDP)、死亡人数、受伤(重伤+轻伤)人数、转移安置指标(转移安置人数×平均安置时间)等灾情指标,给出自然灾害等级划分方案,初步建立统一的自然灾害灾度计算模型,通过具体灾例验证本模型适用于地震、洪涝和台风等灾害的等级评定; 在此基础上给出灾度计算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并将其推广应用到人为灾害(如生产安全事故等)的分级与评价; 讨论目前生产安全事故等级评价标准的不足之处,选取死亡人数、重伤人数、轻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相对值等灾情指标,给出适用于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划分方案、灾度计算模型及等级评定工作流程,通过典型生产安全事故等级评定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本文给出的灾害等级划分方案可扩充性好,灾度计算模型有严格的数学推导,具有统一的形式,灾度值受单项评级最高的损失指标控制,并考虑其他损失指标的贡献。对不同的灾害类型,即使选用的损失指标类型和数量不同,也能进行统一的灾害等级评定和比较。本文的灾度模型可视为修正的“或模型”,能考虑多个损失指标的影响和贡献。对自然灾害的灾情统计建议: 加强受伤(重伤+轻伤)人员分类统计、转移安置人数及时长的分类统计,以更好地反映自然灾害损失大小、影响程度及范围。
    2024,40(2):344-354
    [摘要] (135) [HTML] (16770) [PDF 1.91 M] (16697)
    摘要:
    河北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至今,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基本实现了地震灾害相关基础数据与其他信息资源的全覆盖。为稳固和提升普查成果、探索数据管理标准化路径,同时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归集研究奠定基础,本文从综合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出发,构建地震灾害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及其扩展机制,帮助普查数据有效归集与统一管理,以期促进普查数据成果再利用,使普查数据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震灾害防治工作,进而促进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综合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应用。
    2024,40(2):368-377
    [摘要] (188) [HTML] (16769) [PDF 3.78 M] (16684)
    摘要:
    基于应急基础数据、损失评估模型和烈度衰减模型等,震后第一时间评估计算出影响范围和损失结果,将有助于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灾害规模部署救灾行动。目前,关于震后有感范围的快速确定尚无有效方法。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18—2022年30次震例的实际调查结果及仪器烈度分布,构建由有感半径(R)、震级(M)和震源深度(H)3个参数组成的有感地震评估模型,并从统计学角度分析该模型拟合的有效性。然后,将2023年北京地区发生的显著有感地震代入计算,与实际调查结果进行比对。最后,将模型在北京市本地化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中进行集成应用。实践应用表明,本文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地震应急服务响应能力。

期刊信息

    主管:中国地震局

    主办: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 主编 :王海涛
  • 电话:010-68586811/6881/6897                   /6987
  • 邮箱:erc_c_cea@sina.com

  •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5号
  • 邮编 :100045
  • 国际标准刊号 :1001-4683
  • 国内统一刊号 :11-2008/P
  • 定价:¥160.00/年

微信公众号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