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5,41(2):195-212
    摘要:
    近年来拜城及其邻区发生过 MS5.6、 MS5.4、 MS5.1 地震及多次有感地震,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地震的震源破裂展开分析,探究南天山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本研究首先收集了GCMT给出的1995—2021年拜城及其邻区MS≥5.0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其次利用新疆台网2003—2024年宽频带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补充计算了研究区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 (MSATSI) 反演南天山应力空间分布,最后探讨其应力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拜城及其邻区地震事件震源机制解以逆断型为主,库车坳陷地区地震深度集中在11km左右,昭苏盆地地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10~25km范围内,震源深度上的差异是由发震断裂所处构造单元不同所引起的。拜城 MS5.6 地震节面Ⅰ走向263°,倾角49°,滑动角98°; 节面Ⅱ走向71°,倾角42°,滑动角81°; 矩震级为MW5.28,矩心深度为11km。区域构造应力场以压应力为主,且主压应力轴优势方向为近NS方向,与该地区1991—2016年GPS速度场方向相一致,应力形因子R值接近1,区域应力场以压应力为主。
    2025,41(2):213-228
    摘要:
    向家坝水电站是金沙江梯级开发规划中最下游的一级巨型电站,目前水库蓄水年限已达12年。观测资料显示,库区多次发生3级以上地震,小微地震密集。地震精定位与地震活动分析表明,库尾段蓄水初期,地震频次显著升高,地震大多分布在库区河道附近,具有条带状展布特征; 随着蓄水时间增长,河道附近地震活动频次逐渐降低,玛瑙断裂中段附近的地震活动有所增强; 库尾段高角度断层发育,河道附近地震活动的震源深度浅于玛瑙断裂附近。b值计算结果显示,库尾段b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其数值在4~6km深度范围内变化显著; b值空间分布不均匀,玛瑙断裂中段附近b值分布为0.7~0.8,玛瑙断裂北段、猰子坝断裂以及库区河道附近b值为0.9~1.2,这与不同地区应力状态差异及断层构造作用有关。
    2025,41(2):229-240
    摘要:
    红河断裂带两侧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剧烈的板块运动和频繁的地震活动,使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成为研究板块运动及深部动力学特征的焦点区域。本文基于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 (21° N~26° N,98° E~104° E) 28个固定台记录的2011—2022年远震数据,采用S波接收函数偏移成像方法获得了研究区的地壳与岩石圈厚度,结合已有的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地壳和岩石圈厚度横向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①红河断裂带是一条超壳断裂带,其西南侧地区地壳厚度 (30~43km) 较其东北侧地区 (36~45km) 更薄且变化更剧烈,推测可能是由于ES向逃逸的高原物质进入滇中地块,导致断裂带东北侧地壳较西南侧厚; ②研究区岩石圈厚度在70~141km范围内变化,大部分区域的岩石圈较薄且在红河断裂带两侧跨度平缓,推测腾冲火山区薄且上隆的岩石圈底界面与上涌的软流圈物质加热熔融岩石圈底部相关,塑性流动的热物质横跨红河断裂带东向运移,可能导致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的岩石圈减薄。
    2025,41(2):241-251
    摘要:
    采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对2000—2023年湖北及邻区16次4级以上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分析中强地震前调制比时空演化特征。当固体潮调制比最大值连续三个月不低于0.8,且异常空间尺度不小于15000km2时可视为异常。结果表明,12次 (75%) 地震前存在调制比高值异常,表明该方法对湖北及邻区中强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中强地震通常发生在调制比高值开始后5~20个月或异常结束后13个月内,优势发震时段为异常持续期间或异常结束后9个月内; 震中位于异常区域及周边150km范围内,其中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异常区域及周边50km范围内; 震级与异常最大值存在一定的关联,5级以上地震前异常显著程度通常较高; 预报效能评估R=0.671,R0=0.274。固体潮调制比方法可为湖北及邻区中强地震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5,41(2):252-262
    摘要:
    2021年10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发生ML5.1地震。为更好地了解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应用hypoDD方法对地震序列中34个地震进行精定位,分别采用CAP方法对主震、Focmec方法对ML2.0以上余震计算震源机制解,根据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应力场反演,并对地震序列进行断层面拟合。精定位结果显示,主震的震源深度为19.89km,定位后的31个地震分布更加集中,走向为ES-WN向,地震序列是一次由深部向浅部的破裂。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134°/86°/-8°,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24°/82°/-177°,矩震级为4.51,是以走滑型为主的地震。结合余震NW向展布,认为节面Ⅰ对应发震构造。断层拟合结果显示,断层走向142.54°,倾角85.49°,结果与震源机制节面Ⅰ的走向和倾角相近,两者的走向均为NW向。区域应力场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轴σ1的走向为93.51°,倾伏角为8.69°,最小主应力轴σ3走向为186.49°,倾伏角为18.81°,表明该区域的断层应力主要以走滑性质为主。综合上述结果并结合本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与一条NW向隐伏断裂有关。
    2025,41(2):263-276
    摘要:
    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分析主要是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Newmark位移模型相结合,以滑坡失稳概率为危险性指标,给出潜在地震滑坡的危险性区划结果。根据南迦巴瓦地区工程地质岩性及地形高程数据,参考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结果,本文给出了研究区50年10%超越概率水平下潜在地震滑坡的失稳概率。根据所得结果将南迦巴瓦地区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划分为低危险区 (P (f) ≤0.2) 、中危险区 (0.2<P (f) ≤0.3) 和高危险区 (0.3<P (f) ≤0.4) ,其中, 中、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南迦巴瓦峰附近以及沿雅鲁藏布江、帕隆藏布江、则普曲和金珠藏布江等河谷两侧坡度较大的区域。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地震地质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制定提供依据,为重大工程建设安全提供参考和建议。
    2025,41(2):277-288
    摘要:
    矿震的震级较小,高频地震波丰富,仅能利用5km以内的地震台站进行监测。为得到山东李楼煤矿近场地震波的衰减规律和近震震级ML的量规函数,在李楼煤矿布设了由36个地面台站和33个井下巷道台站组成的立体观测台网,进行了7次爆破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①利用这些高质量的近场观测资料,得到李楼矿区5km内地面台站和井下巷道台站S波衰减规律,其中在1km内S波随震源距的衰减非常迅速; ②利用垂直向和水平向资料,分别得到李楼矿区垂直向和水平向地方性震级的量规函数; ③分别利用垂直向和水平向资料和量规函数,测定了7次爆破的震级,结果表明利用不同震源距测定的单台震级一致性较好,且利用水平向资料测定的震级与用垂直向资料测定的震级相差在0.1以内; ④根据国家标准GB 17740—2017《地震震级的规定》,在5km以内地方性震级ML的量规函数是一个常数,本文利用近场资料得到了5km内的量规函数,是对GB17740—2017国家标准量规函数在5km内的拓展。本研究所构建的衰减模型及震级测定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矿区,使矿山地震的震级测定与天然地震的震级测定协调一致。
    2025,41(2):289-305
    摘要:
    崩塌落石灾害以其发生速度快、尺寸差异大、前兆信息不明显等特点,而难以利用传统方法进行监测预警。本文借助地震学中的微震监测技术,通过在广东省大宝山露天多金属矿山开展的野外人工滚石实验,分析落石物理岩崩过程与微震监测信号之间可能的联系,通过解译崩塌落石微震监测信号,获得落石的发生时间、体积、速度等物理层参数。本次人工投石实验采用27个落石样本,建立了由9个三轴速度型微震基站组成的微震监测网络。通过这9个微震监测设备监测到13个有效落石事件的微震信号,分析落石滚落的几种形式,获得相应的地球物理特征 (如微震的频率、波速),推导出落石的体积与能量,并从中估算出以地震波形式耗散的落石势能比。其次,分析了微震能量与势能之间存在的直接联系,发现此时滚石的势能Ep和撞击产生的微震相对能量Es之间的关系为Es=aEbp,其中a的范围在 (4.18×10-4 ±3.79×10-4) ~ (0.42±0.397) 之间,b的数值范围在 (0.973±0.088) ~ (1.64±0.008) 之间,拟合相关性系数R2=0.98、 R2=0.85。最后,将所得的落石体积反演计算模型在不同地质的环境下进行了模型可迁移性测实验证,即利用这9组a、b范围可反演出赣州市上犹县人工落石的体积。本研究可为崩塌落石微震远程监测和快速响应提供监测对象的物理参数信息,为崩塌落石、泥石流等快速冲击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2025,41(2):306-326
    摘要:
    云南省境内共有五种常见的木结构民居,不同木结构的抗震能力受风俗习惯、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及对往年地震中房屋震害的总结,展示了各类木结构的分布情况和结构特征,总结了各类木结构的震害特征,并对往年地震中各类木结构的震害损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木结构震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在民房经济损失中占很大比例,木结构的抗震能力已无法满足现行抗震设防要求,木结构非承重构件极易在地震中损坏,木框架也难以抵御大震。
    2025,41(2):327-338
    摘要:
    采用短长时窗比、多频带滤波、深度学习和模板匹配过滤四种地震信号自动检测方法,分别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2013年8月31日云南香格里拉、德钦、四川得荣交界5.9级和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3次具有明显前震信号的地震事件发生前,震中距最近的玉树台、中甸台和于田台记录到的数十小时连续波形数据进行处理,探索四种自动拾取震相算法在前震信号探测方面的应用效果,补充了前震活动信息。通过对比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漏检率和误检率,提出利用深度学习检测结果对短长时窗比、多频带滤波检测结果进行补充验证,结果作为模版进行匹配过滤,同时,充分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广义震相检测 (GPD) 对P波和S波震相自动识别,有助于完善前震震相信息。
    2025,41(2):339-353
    摘要:
    面向地震预警场景中震中区域海量人口及时获得预警信息的减灾需求,解决目前每秒约数十万级别的信息推送能力瓶颈,研究了一种海量预警信息高并发分层级联广播和区域定向推送技术,实现亚秒级千万量级预警信息的推送能力。为验证方法性能,采用95台高性能服务器搭建预警信息多层级联发布平台,其中45台高性能服务器模拟一千万用户进行实验。通过在CM端采用CPU核心绑定以及Zookeeper集群管理等技术,提升单服务器推送性能和集群线性增加的稳定性,在不考虑实际网络延时的情况下具备了秒级千万量级预警信息推送能力,一千万条预警信息整体推送延时在500ms以内,达到了秒级推送一千万条预警信息的性能要求,并通过区域定向推送实际环境检验进一步验证了系统推送能力。
    2025,41(2):354-360
    摘要: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高效的地震预警服务对于降低人员伤亡、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至关重要。预警服务的时效性,定义为从地震发生时刻至地震警报 (一般指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第一报) 发出的时间差。时效性是地震预警系统工程的重要评估指标,其关系到地震预警的盲区大小和为地震预警区提供的避险逃生时间,即预警时间的长短。因此,缩小地震警报的用时,优化和控制时延是地震预警系统最重要的技术。本文探讨了地震预警的原理及其工程架构,重点分析影响预警时效性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控制预警时效性的策略和关键保障方法。
    2025,41(2):361-373
    摘要: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及建设对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2004—2024年CNKI数据库173篇和WoS数据库152篇关于主题“应急避难场所”的文献进行量化图谱及系统的梳理,归纳了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热点。结果显示,①该领域研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研究学科分布广泛; ②中国和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国际和我国均未形成比较中心的研究机构,作者研究团队内合作紧密,但团队间合作较为松散; ③对比分析国内外文献关键词,将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成果归类为空间布局、选址模型、应急疏散策略及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未来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应关注微观尺度乡村避难场所的建设、多层级系统性的研究。
    2025,41(2):374-384
    摘要:
    输电杆塔是电网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地震是一种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自然灾害,对输电杆塔的安全造成巨大破坏。震后第一时间开展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可为输电杆塔巡查修复提供决策支撑。针对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响应效率低、巡检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构建了基于地震灾害事件驱动的输电杆塔震害自动评估系统。本系统底层基于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技术,采用B/S (Browser/Server) 架构形式,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自动获取地震发震信息; 以地形和场地校正后的峰值加速度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 为输入,结合输电杆塔地震易损性曲线,快速自动化地实现输电杆塔震害程度评估并实时发布。本系统满足了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需求,为“是否巡查”提供决策参考,可有效提高电网应急决策的精准化程度和反应效率,优化输电线路杆塔震害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处置策略。
    2025,41(2):385-398
    摘要:
    连续重力站网为固体潮研究、地震监测预报、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坚实数据基础。为解决连续重力站网存在的站网运行管理效率较低、仪器运行状态无感知、数据质量监控滞后、实时波形无法获取展示等问题,在地震系统站网改革和信息化、现代化推进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建立了基于B/S架构的重力站网运行管理平台,实现了统一的站网地图展示、多维数据状态报警及分析、数据采集存储及下载、实时波形展示、数据质量分析、运维日报制作、综合运维管理等业务功能。平台具有功能实用、业务集成、技术先进等特点,部署至今运行稳定,已成为重力学科的综合性业务平台,有效提高了重力站网的运管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2025,41(2):399-407
    摘要:
    整理汇总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2022年以来全球5.0级以上地震信息,并以季度为单位对2025年1—3月的地震活动情况、地震灾害特点进行归纳总结。选取缅甸实皆7.9级、中国西藏定日6.8级地震作为本季度典型地震事件,从发震构造、灾情信息等角度展开重点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3,29(2):179-197
    [摘要] (8434) [HTML] (0) [PDF 813.00 K] (29880)
    摘要:
    地动仪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本文旨在探讨张衡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物质基础。张衡生活在东汉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观察异象、辨别凶吉"的朴素愿望是研制地动仪的原始动力。作者追溯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张衡的学术历程、地动仪的问世过程,分析了东汉早期的地震活动、古代的地震观念和灵台科学活动的特点。指出地动仪的研制起步于公元128年,张衡基于感性认识升华出两个地震概念——地震的位置可按方位判断、地震和地裂必须加以区别,这使地动仪的研制有了明确的技术追求。仪器制作上,张衡崇尚"制器尚象"的原则。地动仪的测震原理模仿了悬挂物(即天然验震器)对地震的反应,技术实现上借鉴了门闩类的触发机构,还通过龙首吐丸的方式留下了发生地震的物质证据,这3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成就了公元132年地动仪的问世和134年的成功验震,构成他科技创新的完整内容。地动仪的发明深化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对当时的东汉及其后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011,27(2):113-125
    [摘要] (10756) [HTML] (0) [PDF 258.80 K] (28886)
    摘要:
    通过回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震前兆波的研究与地震预测实践的进展情况,分析利用地震前兆波进行地震预测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有意义的进展及其在科学上面临的困难,分别对前兆波及其定义、前兆波预测大地震事件基本依据、前兆波观测技术概述、前兆波的地震预测意义进行了探讨。文中定义了地震前兆波,以固体均匀弹性中的介质点波动方程和大量震例总结的前兆波阶段性特征,说明利用地震前兆波预测大地震事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文中阐述了前兆波观测技术的发展要求,并提出了改变目前的被动观测状况、对观测目标区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短期和临震前兆进行主动观测的科学思路; 应强化对地震震源区的观测,利用前兆波携带的信息研究震源及其附近地区的介质参数变化,对实现短临地震预测是有意义的。
    2011,27(2):207-214
    [摘要] (9919) [HTML] (0) [PDF 543.57 K] (25958)
    摘要: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1月19日安庆MS 4.8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震级MW=4.1,节面I走向角16°、倾角74°、滑移角120°; 节面II走向131°,倾角33°,滑移角30°; 震源深度为3km。两个节面的走向与震中附近的宿松-枞阳断裂的走向相差较大,加之前人的地质考察结果显示,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性较弱,故认为宿松-枞阳断裂是安庆MS 4.8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小,本次地震很可能是北北东向的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2011,27(2):155-164
    [摘要] (8177) [HTML] (0) [PDF 747.86 K] (25557)
    摘要:
    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的自动实时处理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几分钟之内自动确定出地震的3要素。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0月的自动定位结果后发现,282个4级以上地震的自动定位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的人机交互速报结果(CC)匹配; 70%的地震震级误差≤0.3; 69%的国内及周边地区地震的震源水平位置定位误差≤20km,73%的国外地震的震源水平位置定位误差≤50km; 国内及周边地区地震的平均速报时间为3.5min,国外地震平均为11.1min,该系统速报速度明显高于人机交互速报速度。全球6级以上地震中有284个的定位结果与欧洲-地中海地震学中心(EMSC)的实时定位结果匹配,其中49%的地震震级误差≤0.3; 73%的地震水平误差不超过50km,68%的地震震源深度误差≤50km,对于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深源地震,90%的地震震源深度误差不超过50km。另对未匹配及误差较大的地震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2014,30(2):289-297
    [摘要] (6661) [HTML] (0) [PDF 1.39 M] (25520)
    摘要:
    鉴于三维各向异性介质(TTI、单斜等)正演模拟在计算量与内存上的巨大消耗以及标准交错网格机制波场插值带来的数值频散,本文采用二维三分量Lebedev 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TTI 介质进行波场模拟,利用二维介质便可得到3 个相互垂直分量的弹性波场,并利用余弦相似度将其与完全三维正演波场进行对比,分析了该方法的模拟精度。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避免了插值误差,能够精确反映地震波在二维观测平面内的运动学特征,并且平面内质点的偏振速度、振幅能量与三维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模拟占用的计算机资源却只相当于三维模拟中的一个二维剖面,是一种高效、准确的各向异性介质数值模拟方法。
    2024,40(2):326-335
    [摘要] (260) [HTML] (17352) [PDF 1.60 M] (17413)
    摘要:
    如何提高超大型城市地震巨灾应对能力,是我国现阶段地震应急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微观分析情景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利用知识元模型构建震害情景。为解决地震巨灾情景中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建立模糊规则来匹配不确定信息,判断情景推演的结果及可能性。最后进行案例分析,将震后情景划分为5个应急响应阶段,通过情景推演实现地震巨灾应急任务的生成,验证了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也为应急能力评估提供参考。
    2024,40(2):503-509
    [摘要] (336) [HTML] (17593) [PDF 2.64 M] (17413)
    摘要: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2021年以来全球5.0级以上地震数据,以季度为单位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2024年1—3月发生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典型地震事件开展数据分析、整理、归纳等工作,对地震造成的灾害及其影响进行汇总,并分析本季度地震活动及灾害损失的特点,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2024,40(2):304-312
    [摘要] (194) [HTML] (17131) [PDF 402.15 K] (17209)
    摘要:
    地震巨灾保险一直是我国地震灾害风险共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2023年1月26日四川泸定5.6级地震问卷调查数据,探索居民风险感知对巨灾保险需求的影响,以期改善地震巨灾保险具体推广路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存在地震经历、心理恐慌程度、地震保险认知这三种风险感知因子对地震巨灾保险需求产生正向影响。此外,附加政府补贴政策的巨灾保险产品,更容易得到居民的认可。因此,我国巨灾保险的推广,尤其是在地震多发区,要坚持长期普及和灾时宣传相结合的策略。在当前的地震保险推广过程中,仍然需要继续实行附加政府补贴的政策,将有利于我国巨灾保险的健康发展。
    2024,40(2):336-343
    [摘要] (188) [HTML] (17060) [PDF 409.49 K] (17019)
    摘要:
    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新安全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制度由《防震减灾法》予以规定。近年来,我国着力构建新安全格局,逐步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防震减灾工作发生一系列重大的理念创新和体制机制变革。现行法律已实施十余年,在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与新理念衔接不畅、部分内容滞后于实践、一些规定操作困难、法律责任偏轻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需要。研究认为应通过贯彻风险管理和社会治理理念、回应社会需求和体制机制改革要求、补充空缺制度和加强涉外条款、提升法治要素含量和提高违法成本,及时修改完善《防震减灾法》,不断提高新安全格局下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和防震减灾能力。
    2024,40(2):355-367
    [摘要] (242) [HTML] (16998) [PDF 4.81 M] (16979)
    摘要:
    为快速评估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尝试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回归算法,以1993—2017年震害数据为基础,结合各年份经济数据与抗震设计数据,经特征选择与参数优化后,进行模型的训练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减少模型输入特征的情况下,优化后的随机森林模型可得到更优的评估结果。通过删除含有缺失特征样本的数据预处理方法,评估模型的决定系数R2达到0.86,优于中值补齐缺失特征数据预处理下的评估模型,更适用于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评估结果与实际经济损失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抗震救灾提供决策支持。
    2024,40(2):389-398
    [摘要] (197) [HTML] (16870) [PDF 8.29 M] (16876)
    摘要:
    变化的磁场是联系区域应力场和孕震区地球物理环境信息的天然媒介,而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可以反映地下电阻率等物理信息,本研究利用有界影响估计法计算喀什地磁台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实部Ar绝对值,并使用南天山西段及西昆仑地区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了研究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其时序变化代表研究区应力场的变化。结合研究区应力场变化尝试探究地磁转换函数实部Ar绝对值异常对构造应力作用的响应。结果显示,当应力作用增强后,地磁转换函数在时间上出现同步或滞后的异常变化,表明应力在不断积累增强后,地下介质电阻率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感应磁场变化,因此得出应力变化是造成局部磁异常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验证了地震前感应磁效应现象。通过研究8次中强震前应力场与地磁场转换函数变化,发现在6次中强震前均出现震前异常变化,两者在震前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还发现喀什地磁台地磁转换函数不同周期的实部Ar绝对值对不同方位的地震响应不同,可能与震源区地下介质各向异性差异有关。
    2024,40(2):378-388
    [摘要] (271) [HTML] (16855) [PDF 5.77 M] (16854)
    摘要:
    为深度剖析2023年山东平原M5.5地震对周围区域的影响,首先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 节面Ⅰ走向124.02°、倾角72.37°、滑动角-19.54°,节面 Ⅱ 走向220.16°、倾角71.41°、滑动角-161.36°,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当地的应力场较为符合,是在当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正常能量释放,并且节面 Ⅱ 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的结果比节面 Ⅰ 更容易破裂,再结合该地震断层走向判断节面 Ⅱ 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然后基于本次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围地区产生的地表同震位移场及水平应变场,发现震中北侧和南侧的物质向外涌出,而西侧的物质涌入震中,在发震断层附近呈现明显的走滑机制; 震中南北两侧隆升,西侧沉降; 震中西侧的面应变分布呈现压缩,南北侧呈现伸张。最后计算该地震在周围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平原M5.5地震对沧东断裂北段、聊城—兰考断裂北段、高唐断裂、徐黑西断裂和埕西—丰二庄断裂的库伦应力变化不明显,对齐河—广饶断裂西段和临邑断裂的最大应力卸载量达到了千Pa量级,对夏口断裂和陵县—阳信断裂的库伦应力最大增加量达到百Pa量级,对沧东断裂中段的库伦应力最大增加量和卸载量均达到千Pa量级,应注意沧东断裂中段库伦应力变化较高区域的地震活动性。
    2024,40(2):470-483
    [摘要] (194) [HTML] (16961) [PDF 2.95 M] (16846)
    摘要:
    地电场观测是地球物理场观测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ARM与FPGA技术研制了新型GEF-Ⅱ地电场观测仪,该仪器包括多通道数据采集、数字信号处理、控制与服务等几部分,具有输入阻抗大、测量精度高、短路噪声小的特点,实现了地电场的连续、自动测量,满足地震监测预测研究的需求。自2017年以来,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地震监测台网中,为地震监测预测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观测数据。
    2024,40(2):344-354
    [摘要] (205) [HTML] (16939) [PDF 1.91 M] (16837)
    摘要:
    河北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至今,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基本实现了地震灾害相关基础数据与其他信息资源的全覆盖。为稳固和提升普查成果、探索数据管理标准化路径,同时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归集研究奠定基础,本文从综合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出发,构建地震灾害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及其扩展机制,帮助普查数据有效归集与统一管理,以期促进普查数据成果再利用,使普查数据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震灾害防治工作,进而促进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综合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应用。
    2024,40(2):313-325
    [摘要] (153) [HTML] (17050) [PDF 401.69 K] (16821)
    摘要:
    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级评定有利于灾害分级管理。本文选取直接经济损失相对值(直接经济损失/人均GDP)、死亡人数、受伤(重伤+轻伤)人数、转移安置指标(转移安置人数×平均安置时间)等灾情指标,给出自然灾害等级划分方案,初步建立统一的自然灾害灾度计算模型,通过具体灾例验证本模型适用于地震、洪涝和台风等灾害的等级评定; 在此基础上给出灾度计算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并将其推广应用到人为灾害(如生产安全事故等)的分级与评价; 讨论目前生产安全事故等级评价标准的不足之处,选取死亡人数、重伤人数、轻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相对值等灾情指标,给出适用于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划分方案、灾度计算模型及等级评定工作流程,通过典型生产安全事故等级评定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本文给出的灾害等级划分方案可扩充性好,灾度计算模型有严格的数学推导,具有统一的形式,灾度值受单项评级最高的损失指标控制,并考虑其他损失指标的贡献。对不同的灾害类型,即使选用的损失指标类型和数量不同,也能进行统一的灾害等级评定和比较。本文的灾度模型可视为修正的“或模型”,能考虑多个损失指标的影响和贡献。对自然灾害的灾情统计建议: 加强受伤(重伤+轻伤)人员分类统计、转移安置人数及时长的分类统计,以更好地反映自然灾害损失大小、影响程度及范围。
    2024,40(2):295-303
    [摘要] (356) [HTML] (17027) [PDF 4.14 M] (16816)
    摘要:
    为验证和检验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及其主要特征,利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区域台网200余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的实时波形资料和实时跟踪监控技术系统,对 2019—2022年间青藏高原发生的44次5级以上地震进行全程实时跟踪及动态监控,进一步检验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重现性和客观性,验证了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频谱、时间、空间等特征。
    2024,40(2):447-457
    [摘要] (189) [HTML] (16974) [PDF 2.31 M] (16815)
    摘要:
    地震的发生具有非线性特征,分形理论能够刻画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过程。本文基于R/S分析方法确定阿富汗主要地震带的分形特征,利用ARIMA模型对兴都—库什山地震带可能发生的年度最大震级进行预测。R/S分析表明,兴都—库什山地震带Hurst指数为0.9125,地震活动记忆周期为8年; 苏莱曼山地震带Hurst指数为0.7281,地震活动记忆周期为9年。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变化趋势与历史变化一致,且兴都—库什山地震带的趋势延续性比苏莱曼山地震带更为显著。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2—2026年兴都—库什山地震带可能发生的年度最大震级分别为Mb6.2、Mb6.1、Mb5.8、Mb5.8和Mb6.1。
    2024,40(2):399-409
    [摘要] (212) [HTML] (16910) [PDF 4.40 M] (16812)
    摘要:
    采用Schuster检验方法,以潮汐体应力为计算量,对河北及邻区中小地震活动受固体潮触发情况进行日尺度及月尺度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固体潮调制特征,晋冀蒙交界区域的地震活动受半月潮调制作用较为显著,冀鲁豫地区的地震活动受半日潮作用较为显著,而京津唐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固体潮汐之间的相关性较小。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地震受潮汐触发的震级有所不同,同一区域不同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活动呈现不同的固体潮调制特征。
    2024,40(2):368-377
    [摘要] (240) [HTML] (16999) [PDF 3.78 M] (16811)
    摘要:
    基于应急基础数据、损失评估模型和烈度衰减模型等,震后第一时间评估计算出影响范围和损失结果,将有助于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灾害规模部署救灾行动。目前,关于震后有感范围的快速确定尚无有效方法。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18—2022年30次震例的实际调查结果及仪器烈度分布,构建由有感半径(R)、震级(M)和震源深度(H)3个参数组成的有感地震评估模型,并从统计学角度分析该模型拟合的有效性。然后,将2023年北京地区发生的显著有感地震代入计算,与实际调查结果进行比对。最后,将模型在北京市本地化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中进行集成应用。实践应用表明,本文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地震应急服务响应能力。

期刊信息

    主管:中国地震局

    主办: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 主编 :王海涛
  • 电话:010-68586811/6881/6897                   /6987
  • 邮箱:erc_c_cea@sina.com

  •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5号
  • 邮编 :100045
  • 国际标准刊号 :1001-4683
  • 国内统一刊号 :11-2008/P
  • 定价:¥160.00/年

微信公众号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